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学院动态 > 正文

喜报丨我院2024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立项再创新高

【 发布日期:2024-10-18 】

近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2024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立项结果,我院一举获批5个项目,为近年来历史新高。获批项目包括重点项目1项:陈文博教授主持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70年发展历程与经验研究”;一般项目3项:谢宝富教授主持的“时间-过程-心态”视域下一线城市流动人口住房租赁稳定性研究、刘亚娜教授主持的“基于循证实践的中国特色社区养老共同体构建与治理研究”、杨磊副教授主持的“特困失能老人长期护理保险多元需求及其社会支持体系优化研究”;青年项目1项:赵雨涵老师主持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统计测度 、国际比较与路径选择研究”。

以下为本次立项项目简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70年发展历程与经验研究

陈文博

制度稳则国家稳,制度强则国家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70年的发展史,是一部坚持与发展、加强与改善、巩固与创新的历史,蕴含着“中国之治”的重要制度密码。本课题尝试构建人大制度演化的新分析框架,探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与演化历程,剖析人大制度演化的机理、逻辑与特征,并与西方议会制度的演化加以比较,总结提炼我国人大制度演化的规律、经验及其优越性,并指出该制度发展的趋势与完善的对策。

“时间-过程-心态”视域下一线城市流动人口住房租赁稳定性研究

谢宝富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均强调要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提升住房租赁稳定性,促进流动人口市民化。然而,迄今为止,学界对流动人口住房租赁稳定性尚乏基本探讨。本项目拟以流动人口住房租赁问题凸显的一线城市为例,从时间、过程、心态的三维视阈,考察流动人口住房租赁稳定的内涵、特征及问题,分析其影响因素、作用机理及深层原因,并从加强住房租赁服务管理、促进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等角度,探索提升流动人口住房租赁稳定性的具体思路与办法。

基于循证实践的中国特色社区养老共同体构建与治理研究

刘亚娜

本课题基于循证实践,运用混合研究方法,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养老共同体的系统构建与本土化治理,以应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社会化养老难点、堵点和新题,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创新新形态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社区养老共同体不仅是社区治理问题,更是养老实践的重要课题,这一全新概念不是两者的简单叠加,对其内涵、特质做理论阐释,以丰富和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和基层治理理论;社区养老共同体不是一个无差别的整体,整体性体系建构的同时结合地方经验和实践进行分层分类研究,有针对性地分析差异化类型的建构逻辑;多学科交融,提出可操作性的策略机制,实现在地安老的高质量社区居家养老,健全基层治理体系。

 特困失能老人长期护理保险多元需求及其社会支持体系优化研究

杨磊

在推进建立全国统一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框架背景下,该课题从供需两端协同发力,聚焦长期照护需求最强烈的群体—特困失能老人,系统深入地研究其长期护理保险多元需求,评估社会支持体系的效果并提出政策建议。课题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基于离散选择模型,立足社会政策的相关理论,重点聚焦特困失能老人长期护理保险的多元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突出需求偏好的异质性,总结凝练特困失能老人长期护理保险多元需求的一般模式和规律,梳理和评估当前的社会支持体系并提出政策建议。课题的开展有助于提升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实施精准度,完善老年长期照护服务体系。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统计测度 、国际比较与路径选择研究

赵雨涵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所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强调:“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然而,有关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研究尚处起步阶段,内涵界定欠缺学理分析,统计测度不够且缺乏国际可比性,影响因素亟需定量分析。本课题将建立一个系统合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分析框架,测算并比较中国与发达国家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时空演变情况,总结中国优势条件与发展瓶颈,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进而,建立计量模型估计影响因素的边际效应,并结合组态理论与模糊集比较定性分析(fsQCA)方法,识别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实现路径。这对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理论与统计测度框架,探寻关键影响因素以及科学规划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编辑 | 高诗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