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学院动态 > 正文

人文公管学院2025年第三季度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速览

【 发布日期:2025-10-18 】

人文公管学院始终围绕国家战略部署和社会发展现实需求,坚持以学术创新为引领,持续推动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的深度融合。2025年第三季度,学院科研工作成效突出:据不完全统计,学院教师在国内外权威及核心学术期刊上,累计发表高水平论文16 篇;同时,有5篇文章获得《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2篇报刊文章发表于《经济日报》。

论文转载

蔡劲松、董欣静发表在《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文章《面向新发展理念的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取向与优化研究——基于“目标-工具-价值链”三维框架的探析》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公共行政》2025年第7期全文转载。

陈文博、张璐洋发表在《社会科学辑刊》的文章《以文促治:乡村文化共同体的建构逻辑与推进路径》被人大报刊复印报刊资料《体制改革》第8期全文转载。

沈映春、赵雨涵、周昕怡发表在《江苏社会科学》的文章《低空经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逻辑框架与战略路径》被人大复印资料《产业经济》2025年第6期全文转载。

贾洪波、蔡瑶瑶发表在《新视野》的文章《去技能化、制造同意和技术控制:众包群体劳动保障权益受损探析》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2025年第9期全文转载。

李健、马创军发表在《公益研究》的文章《社会组织合谋及其治理逻辑》被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25年第9期全文转载。

詹承豫:韧性城市怎么建,《经济日报》2025年8月31日第6版。

詹承豫:群众所需就是智慧治理突破口,《经济日报》2025年9月12日第8版。

中文论文

赵世奎、杜佳卉、吴彬:完善超大规模治理体系 提升博士生教育全球竞争力.《清华大学教育研究》(CSSCI) 2025年第4期.

摘要:博士生教育全球竞争力是从国家发展、国际竞争视角对博士生教育质量和水平的系统审视,提升全球竞争力是博士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紧迫任务。加快推进博士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博士生教育全球竞争力,要深刻把握超大规模发展、支撑强国建设、打造中国特色、复合型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挑战。加快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超大规模博士生教育治理体系,应强化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的功能,深化中国特色办学体制改革,系统完善质量保障体系,积极构建开放互鉴的国际合作机制。

赵世奎、高凌云:从知识掌握到知识创造——美国博士生资格考试制度的变迁与启示.《江苏高教》(CSSCI) 2025年第7期.

摘要:博士生资格考试是保障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在美国博士生资格考试的发展历程中,为适应博士生教育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具体问题与现实需求,这一考试制度历经了多次变迁。以知识考察为线索,在博士生教育的规范阶段聚焦专业知识,在调控阶段强调知识理解,在自省阶段重视博士生创新知识的能力以实现知识增量。美国博士生资格考试的发展遵循从知识掌握到知识创造的主线,其发展逻辑体现于三方面:博士生培养目标从知识占有者转向知识生产者,博士生教育功能从知识实践转向知识创造,博士生定位从学习者转向研究者。借鉴美国博士生资格考试发展经验,我国博士生教育应该明确以下三方面内容:其一,明确博士生资格考试的定位;其二,发挥博士生资格考试的助推功能;其三,实施过程中重视自检。

李健、赵伟英:慈善组织数字化转型何以可能?——基于Y基金会的纵向单案例研究.《北京行政学院学报》(CSSCI) 2025年第4期.

摘要:近年来,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引领的新一代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但对于众多慈善组织而言,如何把握数字化转型机遇尚不清晰。基于动态能力视角,采用纵向单案例分析方法,以Y基金会的数字化转型实践为例,尝试揭示慈善组织数字化转型过程及其动态能力演进规律。研究发现,慈善组织数字化转型是数字化建设行动和动态能力相互匹配、协同演进的过程。在筑基阶段,领导者数字敏锐性强化了组织感知能力,是其启动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在赋能阶段,组织整合内外部资源、优化业务模式及化解转型阻碍等行动构建了组织的捕捉能力,组织竞争优势初步形成;在深化阶段,组织在反复调整资源配置与自我更新过程中生成重构能力,使组织竞争优势地位得以维持。研究拓展了动态能力理论在慈善领域的适用边界,为慈善领域数字化建设提供了知识增量和经验启示。

李健、王若彤:资源类型、政策过程与社会组织倡导策略选择.《江苏社会科学》(CSSCI) 2025年第4期.

摘要:社会组织通过倡导推动有序的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在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方面能够产生重要影响。然而,现有研究对社会组织的倡导策略及其背后的决策机制缺乏足够关注。聚焦组织资源结构和制度环境的交互与社会组织倡导策略的关联,从资源类型和政策过程两个维度出发,可以在中观层面构建社会组织倡导策略选择分析框架,并由此提出借力、嵌入、响应和影响四种差异化倡导策略,采取相应的实践案例对四种差异化策略予以验证。在机制分析部分,以资源基础为主要视角详细阐明了不同情境下社会组织政策倡导的决策机制。研究不仅在理论层面深化了对社会组织倡导的学术认知,亦可为社会组织制定和实施倡导战略提供借鉴与参考。

詹承豫、徐培洋:韧性数字社会:数字社会建设的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北京行政学院学报》(CSSCI) 2025年第4期.

摘要:数字社会在充分利用数据要素的放大、叠加和倍增作用时,面对各类重大风险及扰动冲击还需统筹发展和安全,这要求以韧性数字社会为核心抓手构建数字社会建设的自主知识体系。面对风险的多变形态、放大效应和交互过程,韧性在数字社会建设中可通过映射、纾宽和对冲三重机制发挥作用。基于系统韧性的理念,数字社会建设的自主知识体系构建需实现主动韧性、开放韧性与全过程韧性三个维度的有机统一。具体来看,主动韧性维度要求以高新数字信息技术筑牢韧性数字社会建设基石,开放韧性维度要求以分布式与集成式的思路整合韧性数字社会系统,全过程韧性维度要求以动态平衡观念促进韧性数字社会建设进程。数字社会建设的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在多元协同推动中迈向更高水平。

吴培熠、申红梅、梁正:政务大模型的敏捷治理研究——基于“数据-场景”的多案例分析.《电子政务》(CSSCI2025年第8期.

摘要:政务大模型通过优化决策支持、提供个性化服务等显著提升了政府治理效能,但其应用受限于数据质量不足、模型幻觉及场景开发滞后等问题。基于“数据-场景”双驱动视角,通过多案例分析方法,选取数字政务人“小浦”、“如如”文旅大模型、“京策”政策大模型、社工AI助手“小鲸”四个典型案例,系统剖析政务大模型在政务服务、社会服务等场景中的应用成效与治理挑战。研究发现:政务大模型的效能实现需以高质量数据整合、跨部门协同机制及技术适配能力为支撑,但实践中面临数据壁垒、隐私安全风险、模型可靠性不足等挑战,敏捷治理因其动态响应、多元协同与灵活适配等特性,成为技术应用与风险防控的突破口。对此,提出提升数据质量、保障数据安全、明确场景范围等策略,旨在助力政务大模型的敏捷治理,为其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和政府智能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持。

王哲、薛澜:大模型开源创新公地 :历史演进、价值逻辑与中国叙事.《探索与争鸣》(CSSCI)2025年第7期.

摘要:大模型是人工智能技术的最新成就,开源创新逐渐成为大模型发展的新引擎。人工智能开源实践的发展,冲击着西方学术传统中商业公司与开源社区合作达成公地治理的经典开源范式。在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个人计算机兴起的过程中,开源尚未获得商业成功,而在 21 世纪初开启的互联网时代,开源与商业结合并发展出全球化的互联网产业。在演进历程中,开源创新的四大价值逻辑发挥了关键作用:开源是应对技术发展不确定性的重要创新模式,是吸引各类型创新主体参与贡献并激发创新活力的重要生态途径,是破除行业垄断的有效商业策略,是保障新兴产业安全发展的重要依托。大模型开源治理继承了开源创新的价值逻辑,同时也面临挑战,原因在于开源大模型与开源软件相比,开源内容有较大不同,开源治理维度更复杂,其背后引发的人工智能技术竞争格局的调整更为深刻。而以深度求索系列开源大模型为新起点,中国更有可能通过建立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和有机社会的协调机制,构建新型的大模型开源创新公地。

郑丽娜、吴瑞林:工程创新人才跨学科培养:动因、模式和路径.《中国高教研究》(CSSCI2025年第9期.

摘要:跨学科培养工程创新人才是高校根据科技创新趋势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通过比较分析普渡大学等4所高校跨学科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发现在学校发展需求、学生个性化诉求和外部环境驱动下,跨学科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形成了预设专业方向与学生个人专业方向相结合的发展路径,构建了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前沿交叉课程和顶点项目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建立了本系主导或跨院系共建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通过专业咨询服务、委员会和多元主体支持机构实现负责任的专业治理。我国新工科建设应依据科技发展趋势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跨学科专业建设,秉持大工程观重塑工科学习边界。

任丙强、薛治佳、孟子龙:动力—能力”视角下省域大气污染治理的有效路径.《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网络首发时间:2025-08-04.

摘要:大气污染治理的成效关乎人民群众的环境获得感。构建大气污染治理的“动力—能力”分析框架,采用多时段动态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利用2012—2021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探究大气污染有效治理的组态路径,并分析组态随时间变化的演变规律。研究发现:单个前因条件均不是大气污染治理有效的必要条件;组态分析结果显示,2012—2016年存在“三重压力驱动模式”与“双重压力驱动模式”两种路径,2017—2021年存在“双重压力驱动下政府能力主导模式”和“双重压力驱动—社会支持模式”两种路径。随着时间推进,地方政府实现大气污染有效治理的路径更加多元化,呈现出动力和能力相结合的特征。政治压力持续驱动与多主体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相结合,强动力和强能力的双向驱动式治理趋向构成了省域大气污染有效治理的内在逻辑。为进一步提高大气污染治理水平,地方政府以及相关主体应深化环境治理能力建设,同时完善大气污染治理的监督约束机制。

沈映春、李昂:低空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与现实路径.《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网络首发时间:2025-08-12.

摘要:低空经济作为依托低空空域资源的产业体系与价值网络,蕴含多维核心要素,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作为新兴经济形态,现阶段的低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制度体系尚不健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科技创新存在短板、专业人才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商业模式欠成熟等困境。为破解困境、释放低空经济发展潜力,文本基于低空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从技术创新、场景创新及制度创新等维度提出建议,旨在强化低空经济政策支撑,有效克服发展障碍,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邓丽芳、裴蓓、高天艾:数智时代工作紧张人群阈下抑郁的影响因素:基于机器学习的证据.《心理学报》网络首发时间:2025-09-28.

摘要:阈下抑郁作为抑郁症的前兆,对抑郁风险有重要警示作用。本研究结合扎根理论和机器学习方法,构建了中国工作紧张人群阈下抑郁影响因素的机器学习模型,并对各因素之间的关联结构,因素词频、职业差异和年代变化进行了分析。发现:(1)工作紧张人群阈下抑郁的表征包含5个主范畴,其中意志减弱词频占比最高;影响因素包含8个主范畴,工作因素、评价适应和自主选择词频占比分列前三位。(2)8类影响因素均与阈下抑郁表征紧密关联;基于关联规则的网络分析结果显示出“自我认知”、“行为自由”、“环境适应”和“一般社交”副范畴的重要作用。(3)医护人员的躯体因素与其他职业具有显著差异。(4)20112023年间,工作因素呈上升趋势,人际因素呈下降趋势。(5)基于BERT的机器学习模型可以用于判别工作紧张人群阈下抑郁的影响因素,且判别结果能够对工作紧张人群的抑郁风险做出较好预测,采用XGBoost算法的预测准确率为81.58%,其中对阈下抑郁组预测的F1分数为0.90, AUC值为0.93。本文拓展了阈下抑郁在工作紧张人群中的研究,为工作紧张人群阈下抑郁的识别与防治提供了新视角。

英文论文

Li X, Guan Y, 吴瑞林, Bai X.Light green background enhances reading performance in visual display terminal tasks.Frontier in Psychology.(SSCI),2025(7).

摘要:视觉背景对阅读行为具有重要影响。然而,背景颜色如何作用于阅读表现,这一问题的研究仍不够充分。本研究旨在探究背景颜色(白色与浅绿色)在母语(L1,中文)和第二语言(L2,英文)两种阅读场景下,对阅读表现、视觉疲劳、情绪及生理反应产生的影响。研究选取 40 名大学生为受试者,要求其在两种背景颜色条件下完成阅读任务,并收集了受试者的自我报告数据、行为数据、眼动追踪数据及生理数据。结果显示,背景颜色在母语阅读与第二语言阅读场景中产生的影响存在差异。在母语阅读实验中,与白色背景相比,浅绿色背景显著增大了瞳孔直径(该指标表明视觉疲劳程度更低),减少了负面情绪,同时提升了阅读表现。此外,仅在女性受试者群体中,背景颜色对皮肤温度产生了显著影响。在第二语言阅读实验中,浅绿色背景同样能增大瞳孔直径,但这一效应仅在女性受试者中显现,且未对阅读表现或情绪反应产生显著的改善作用。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阅读环境的感知特征会影响阅读的多个方面,包括视觉疲劳、情绪与阅读表现,且这种影响在母语阅读与第二语言阅读场景中存在差异。值得注意的是,背景颜色的影响似乎会受到任务复杂度与性别的调节:女性受试者对背景颜色变化的敏感度更高,尤其在阅读任务难度较大的情况下。本研究强调了个体差异与感知背景在塑造阅读体验中的重要作用,其研究结论对界面设计及数字学习平台的优化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LIWEI,李健*,XUCAIYUN,LUOWENEN.Technological social enterprises as instruments for integrated public problem solving- A multiple case study in China. Journal of Asia Public Policy.(SSCI),2025(DOI - 10.1080/17516234.2025.2566768).

摘要:解决棘手公共问题需要以治理为中心的政策整合,以协调政策子系统中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本研究探讨了技术社会企业(TSE)——在技术转让和社会创新应用方面具有能力——是否可以作为微观层面的综合公共问题解决工具。它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映射TSE在提供基于技术的解决方案方面的机制。在可持续地满足未满足的市场需求的推动下,TSE在问题框架、塑造公众舆论、技术创新、合作政策实施和宣传方面发挥着综合作用。在系统思维的指导下,他们将公共价值观和市场逻辑整合到基于技术的解决方案中,以获得利益相关者的信任和合作。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地方政府对乡镇企业社会经济目标的支持促进了公民社会的发展。TSE使发展中国家受益,因为它们不需要大量的政府资金。技术服务企业提供跨多个政策子系统的综合解决方案的能力可以帮助发达国家克服部门碎片化。它们独立于国家,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混合工具,促使私人行为者自愿遵守指挥和控制规定——这是一种传统上难以有效实施的监管方法。

杜佳卉, Lejia Liu, 赵世奎.Empowering Students in Online Learning Environments Through a Self-Regulated Learning–Enhanced 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Behavioral sciences.(SSCI),2025(15).

摘要:自我调节学习(Self-regulated Learning,简称 SRL)已被广泛认为是在线学习与混合式学习场景中,保障学业成功的关键能力。然而,在缺乏结构化教学指导的情况下,许多学生难以有效运用自我调节学习策略。为应对这一挑战,本研究开发并应用了一款集成自我调节学习支持功能的学习管理系统(简称 SRL-LMS),该系统专为某混合式学习课程的在线部分设计。研究采用准实验设计,将 69 名大学生分为两组:实验组可同时访问课程板块与自我调节学习板块;对照组则仅能访问课程板块。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评分更高,且在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的运用上,频率更频繁、方式更多样。

Jiaqi Yu, 何平林,Han Cheng.ESG Disclosure,Investor Sentiment and Stock Liquidity.The Singapore Economic Review.(SSCI),2025(9).

摘要:在可持续发展和“双碳”目标的倡导下,企业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已成为体现企业发展潜力、深刻影响利益相关者行为的核心非财务绩效指标。本文基于2010 - 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差分差分(PSM-DID)方法考察企业ESG披露对股票流动性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ESG披露通过信号理论和声誉理论缓解了企业委托代理模型中的两对矛盾,进而提高了股票的流动性。机制检验表明,投资者情绪起到正向的中介作用。异质性检验表明,ESG披露类型、污染属性、CEO二元性、股权性质、公司地理位置等因素均影响ESG披露对股票流动性的促进作用。

Zhijie Lin, Jinxin Yao, Juan Huang, Jingjing Chen, 徐迎迎, Lu Yang, Lei Zhao, Wei Xing.Origin centric and part based pose decomposition for 3D human pose estimation.Scientific Reports.(SCI),2025(31019 DOI10.1038/s41598-025-16381-y).

摘要:人体姿态估计是计算机视觉领域中一项关键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本文提出一种新颖的原点中心部件模块,通过“骨架分离” 与 “骨架重组” 两步操作解决从二维输入进行三维人体姿态估计方面的难题。首先,“骨架分离”将二维骨架划分为多个独立部件,从而提取能精准反映人体几何结构的细粒度局部空间特征;其次,引入人体骨架 “原点” 概念,该原点作为中心枢纽,通过 “骨架重组”将不同部件重新连接。最终,这些局部特征与来自空间 Transformer编码器的全局特征相融合,可得到更精准的三维姿态估计结果。

  上述成果既是学院教师在科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上取得的重要进展,也是聚焦本土实践、服务社会需求、解决实际问题的生动体现,为学院建设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