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晚,“北航人文讲堂”人文艺术系列讲座在北航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人文讲堂内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到中央党校乔清举教授做题为“儒家生态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的人文艺术系列讲座,吸引了众多师生前来聆听。讲座由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蔡劲松教授主持。
|
主讲人乔清举教授 |
乔清举教授现任中央党校督学、教授、博导,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中宣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座教授,中国现代哲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冯友兰研究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中国哲学、中西哲学比较、生态哲学、儒家哲学、道家哲学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高端智库项目等十余项。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国内外刊物发表中、英、日、韩语种论文1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十余部,曾两次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金岳霖学术奖”。
讲座伊始,乔清举教授回顾了自己的学术研究之路,讲述自己用英语、日语、俄语、韩语四国语言进行学术研究的有趣经历。接着,乔清举教授从七个部分展开本次讲座。第一部分是国际国内儒家生态哲学研究现状与特点。国际上对于儒家生态哲学的研究最早出现在美国的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并且在波士顿地区已经形成了专门研究儒家哲学的“儒家圈”,同时日韩也有部分学者参与研究。国内研究儒家哲学的学者主要有蒙培元先生、陈来先生、柴文化先生等一批学者。因为儒家哲学本身就与生态哲学的关系较为密切,所以当前关于儒家哲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开始出现环境史有关的交叉研究。第二部分是近年来儒家生态哲学与中国生态哲学研究的课题与成果,乔教授主要列举了“河流的文化生命”“儒家生态文化”等一些前沿研究。其中“河流的文化生命”课题受聘于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面对急需改善的黄河生态环境,必须要重新思考人和河流的关系,以及重新界定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工作范围。
在第三部分中乔教授介绍了儒家生态哲学中国生态哲学研究的思路,主要是突破了“四书”的系统,进一步发掘五经、二十四史以及文学家文集中的材料。比如:“德至禽兽”、“泽及草木”、“恩至于土”、“恩至于水”、“仁,爱人以及物”。 在第四部分中乔教授提出儒家生态哲学的基本原则:天人合一。在这里,“天”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过程,“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第五部分的内容是儒家生态哲学的三个理论维度,分别是宗教、道德、政治,以及四个方面:动物、植物、土地、山川(无机自然界)。讲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时,乔教授举了自己儿子捉蜻蜓而蜻蜓没有闪躲的例子,为什么蜻蜓不躲?因为蜻蜓和人的关系是很友好的,人从没害过它,所以它对人没有防备之心。这说明人和动物和谐相处完全可以实现。第六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儒家生态思想的范畴体系,即“气”、“通”“和”“生生”“时”“道”“仁”。这些既构成了人在与自然互动中形成的对自然界的认识,同时也是人类行为的规范,其中包含着自然对人的行为的制约,这是其生态意义所在。
在讲座的最后一部分,乔教授进一步升华了生态哲学研究对于中国哲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他提出生态哲学开辟了中国哲学与文化理解的新路径,拓宽了中国哲学理解的基础,以及理解“仁”的生态维度,从“爱人”到“及物”。同时也增加了中国哲学理解的深度,中国哲学的重要议题之一是“究天人之际”,生态哲学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究、是对人类存在方式的探究。生态哲学还纠正了中国哲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误解:即对主客对立的自觉意识与反思:“所以然”、“所当然”、“格物”与“明明德”的关系。生态哲学体现出中国哲学的特点,特别是把“天人合一”的原则贯彻到中国哲学史研究。
在交流环节,师生踊跃提问,乔教授就儒家生态哲学思想与彼得·辛格的动物解放理论的联系等问题进行了认真解答,进一步加深了大家对讲座主题的理解与认识。讲座最后,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蔡劲松院长代表学院向乔清举教授颁发了“人文讲堂”纪念证书并合影留念。
(朱顺宁 文/王远程 郭翔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