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研究生是高校科学研究的生力军,拥有高质量的博士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要素,是建设人才强国和创新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循“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指导思想,努力实现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应该成为我国博士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未来战略指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永红教授主编的《中国博士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23.7)一书梳理了博士研究生教育的相关理论,总结国外博士研究生培养典型案例,对国内参与调研高校的博士生研究生培养进行全景描述和全过程解读,提炼典型培养模式中的关键要素和质量特征,剖析博士研究生培养中影响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以及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为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和促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
基于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文献和对各高校的调研和问卷分析,本书第六章(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采用定量研究方法探索影响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因素,深度分析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不同类型高校、不同学科门类和不同的培养模式进行细致分析。
研究目的
目前,我国博士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政府决策部门、培养单位和高等教育学界高度关注的重要议题。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方面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创新能力尤其是原创能力较差,其表现为创新意识差、参与创新研究机会少、有影响的创新成果少。
本章研究主要聚焦于:①探讨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②根据影响因素分析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本章研究拟通过问卷法、访谈法等方法了解博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一方面,了解博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现状;另一方面,探讨影响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科教结合、跨学科培养、导师指导方式、学术共同体等的相关因素。
研究前期准备充足
首先,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基地充分支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永红教授调研组的工作。2016年7—11月,马永红教授调研组陆续对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开展调研,集中征求博士生导师和博士研究生对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和建议。来自 8 所高校不同学科的 63 位博士生导师和66 位博士研究生参加了座谈,探讨博士研究生教育的现状。
其次,面向“985工程”建设高校和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广东、四川、陕西、云南、黑龙江、山西共 12 个省份学位办推荐的 68 所高校征集案例,收到 35 所高校的有效反馈。
最后,面向全国“985 工程”建设高校和 12 个省份学位办推荐高校全面开展问卷和案例调研,参与高校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津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东南大学、宁波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等在内的 36 所高校,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和艺术学 12 个学科门类。
调研组对我国博士生教育进行全面剖析,从立德树人、招生选拔、分流机制和学制、课程设置、科教结合、培养新路径、学术评价、导师队伍、支持体系 9 个描述性关键维度展开调查并得到有效数据。
主要结论
一、影响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因素
1. 人口学特征差异检验
不存在性别上的显著差异;
存在年龄差异,26—45 岁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相对较高;
存在入学方式上的显著差异,普通招考创新能力相对较强;
不存在学科门类上的显著差异;
不存在学校类型上的显著差异;
存在导师级别上的差异,正高级导师培养出来的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相对较高;
不存在导师头衔上的显著差异。
2. 中介效应检验
学术志趣在导师指导方式和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
学术志趣在学术共同体和博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
学术志趣在科教结合和博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
3. 控制变量检验
以心理为控制变量,心理状态较好时,与学术共同体、科教结合、学术志趣共同影响创新能力。心理状态非常不好时,作用不存在。
性别为控制变量,学术共同体和学术志趣对男生和其创新能力的影响更大。
以入学方式、年龄、导师头衔、导师职称和毕业意愿为控制变量,模型无变化,故无影响。
以学校类型为控制变量,导师指导方式和科教结合影响对非“985 工程”建设高校学生和其创新能力的影响更大——“985 工程”建设高校独立科学研究能力可能更强,受导师指导方式和科教结合影响比非“985 工程”建设高校小,非“985 工程”建设高校学生对外界支持依赖更多。
以投入时间为控制变量,投入时间越多,模型解释度越高,表明投入时间多的博士研究生,学术共同体和学术志趣对其创新能力的影响更大。
二、实证研究数据分析
根据实证研究数据分析发现:
1. 学术共同体和导师指导方式是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支撑。
学术共同体对各个学科门类、学校类型、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的博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都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导师指导方式对创新能力有显著影响,且正高级职称的导师培养出来的博士研究生,其创新能力相对较高,当前多由正高级职称的导师担任博士研究生导师的实际情况有利于促进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2. 激发学术志趣是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要素。
学术志趣与学术共同体、科教结合、导师指导方式等要素对原始创新能力的作用之间有显著的影响关系。
3. 跨学科培养和科教结合是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有待改进的部分。
研究发现,博士研究生出现了学术志趣与科教结合行为不匹配的现象,影响了其创新能力的提升。科教结合是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基础和出发点,但实证研究发现科教结合对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未能发挥所期待的作用。
本书分为 7 个部分,力求全景呈现中国博士研究生教育的现状,从多重视角总结中国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针对我国博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特点进行全面调研,全景展现当前我国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特征,以科教融合、创造力理论和研究生教育基本规律为基础,对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 9 个维度的全新构建,探索学术志趣等影响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呈现鲜活的博士研究生教育质量。
研究成果将为国内外学者、同仁提供重要文献和研究参考,提出的政策建议力求为我国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全面深化、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具有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加快建成等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有益参考。
(本文编辑:刘四旦)
来源:科学出版社
备注:本文摘编自《中国博士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马永红主编.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3.7)一书“前言”“第六章 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有删减修改,标题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