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应急管理报》2023年10月21日第三版
近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詹承豫教授和研究生滕欢同学于《中国应急管理报》发表“应急管理遇上新型工业化,如何应对机遇挑战”一文,以下为文章全文。
应急管理遇上新型工业化,如何应对机遇挑战
新型工业化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发展,是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新型工业化是我国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把数字经济、绿色发展、产业韧性同建设制造强国和产业升级有机结合的战略选择。这必将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与发展局面的系统性更新,给应急管理事业发展带来新机遇。随着新型工业化广泛深入推进,与之伴生的新型产业模式、新材料、新工艺等,给应急管理提出新的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适应科技信息化发展大势,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面对以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新技术为支撑的新型工业化,应急管理要顺应趋势,乘势而上,推动风险监测、应急救援更加精准高效。面对新型工业化带来的新风险,要结合应急管理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做到未雨绸缪、综合研判,提升风险治理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以高水平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
把握新型工业化带来的风险防范机遇
新型工业化推动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快速发展,为深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供了装备技术支撑和发展机遇。
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推动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提升信息化水平是关键。新型工业化带来的信息化水平提升与数字化转型,为风险监测、预报预警、研判响应等提供了技术支撑。将新技术充分应用到风险防范各环节,可有效提高预报预警时效性、准确性,提升决策和响应效率。安徽省合肥市建设的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监测系统,浙江省建德市采用物联网、5G等技术为电焊机“加芯赋码”,以及各地积极推进的“智慧应急”建设等,都是搭乘了新型工业化这艘“大船”,在风险防控、应急处置方面破浪前行。
新型工业化带动传统工业和制造业转型升级,为应急管理装备关键技术研发、升级改造带来有利契机。在灾害救援过程中,面对断网、断电、断路等困境,先进装备将极大提高救援能力。在存在塌方、爆炸等风险的环境下救援时,救援机器人、无人机等能够代替或辅助救援人员,最大限度保障救援人员安全,提高救援处置和保障能力。要乘着新型工业化的“东风”,加大装备研发力度,进一步健全应急管理科技创新体系,加大关键技术攻关和先进装备研发力度,不断提升装备智能化、现代化水平。
产业结构升级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将其与灾后恢复重建有机结合,助力防灾减灾迈上新台阶。在灾后恢复重建当中积极利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思维、模式、技术与成果,把新型工业化贯穿灾后恢复重建全过程,并将恢复重建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有机结合起来,防止因工艺设备陈旧、生产模式落后而滋生的隐患。综合考虑基础设施、社区建设以及地震、洪涝灾害防御等各方面安全需求,科学评估、统筹规划、合理选址、优化布局,把灾后恢复重建与产业升级、乡村振兴、城市更新等有机结合,提高恢复重建的效率、效果和可持续性。
深刻认识新型风险耦合
叠加的挑战
贝克在 《风险社会》 一书中指出,在人类创造出现代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创造风险。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各类新技术得以应用,新业态蓬勃发展,可能产生新型未知风险,或因风险交织叠加、相互作用,出现耦合反应和放大效应,给风险防范化解提出新的挑战。
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新型未知风险或风险耦合叠加。新型工业化在促进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过程中,广泛应用到新材料、新工艺,催生出新业态。各类新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易与传统安全风险叠加耦合,形成难以预料的公共安全风险。例如,一些地方发生的储能电站爆炸事故,暴露出在新能源项目建设运营维护等过程中存在安全风险失察失管、风险隐患研究不深等问题,造成安全监管和事故处置陷入被动局面。
新行业、新业态的监管标准和法律法规相对滞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中国制造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但是,由于各类新业态层出不穷、构成复杂,又处于不断发展升级阶段,不同监管部门对其安全评估和监管有着不同认识,制定的监管举措、规章制度易交叉、重叠甚至相互矛盾,抑或存在空白。要么是“都管都不管”,要么是出现无人监管的盲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安全监管相关法律体系尚不健全,具体的配套制度和实施细则等都亟待完善,监管标准更新也相对迟缓。这容易导致风险隐患不能被及时发现,安全检查也更容易出现死角、盲区。
新型工业化对落实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安全监管责任提出更高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这需要进一步完善现有应急管理框架下的监管责任。新型工业化催生的新业态、形成的新风险,让明确监管对象、厘清监管责任更加困难和复杂。一方面,新兴行业领域产业发展和业务形态变化较快,风险类型与分布也在不断变化,监管对象存在显著的新颖性和不确定性;另一方面,监管部门职责界定和明晰往往滞后于新兴产业发展,通常是已经出现安全隐患甚至发生事故后才会引起关注,难以做到预防为主、关口前移。
提升新型工业化背景下的风险防范能力
面对新型工业化给应急管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要通过与新型工业化同步推动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将技术创新与应用切实转化为应急管理能力提升,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应急管理高层次人才等,化危为机,进一步提升风险防范化解和应急处置能力,实现高水平安全与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
事前预防是防范事故发生、减少人员伤亡的有效手段。新行业、新业态带来的新风险,需要我们将工作重心放在事前预防上,实现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同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技术,对新材料、新工艺等的事故风险、设备运行、风险分布及演化趋势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构建互联网智能监测新模式,通过收集、分析、整合大量与安全相关的数据,有效发现风险隐患,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消除。
新型工业化程度越深,越需要从更高层面、更大范围提前思考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良策。加强对新型工业化发展趋势的分析研判,准确把握新型工业化新趋势新特征,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升监管效率,为监管标准与法律法规修订完善提供数据支撑。积极发挥各级安委办统筹协调作用,提前部署防范,按照“谁主管谁牵头、谁为主谁牵头、谁靠近谁牵头”的原则,明确监管责任,做到新型工业化推进到哪里,风险防范就跟进到哪里。
新型工业化将实现大数据等新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信息通信、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不断突破与提升。防范化解安全风险、应对处置事故灾害,要充分利用新型工业化成果,将其带来的技术创新、技术进步和技术应用转化为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紧跟新型工业化发展程度和成功模式应用,通过数智思维创新应急管理模式,以技术创新和技术应用等信息化手段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当前,应急管理体系虽然在不断更新技术工具与管理方法,但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的更新往往滞后于技术创新。未来可鼓励有基础的地方开展试点,再总结提升与推广。例如,长三角地区以数字经济发展和企业数转智改为契机,先行先试,打造以“人机物”融合应急管理新范式、“智慧应急”新模式为特色的产业聚集区,为全国其他地区推进“智慧应急”做出探索和示范。
新型工业化涉及核心技术突破、原创技术攻关,关键在于人才。防范化解新型工业化滋生的新风险,应急管理也需要培养或引进具有国际视野、懂得数智技术的高层次人才,满足应对新业态、新风险的安全防范要求。随着新型工业化程度加深,新材料、新工艺被广泛应用。这其中蕴藏的一些安全风险在防范和处置方面专业性、系统性更强,需要尽快培养一批了解新型工业化、新安全态势,掌握专业技术,具有应对新型安全风险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大力提升应急管理人才国际化视野,学习借鉴其他国家防范化解新兴风险的经验做法,与国内新型工业化实际结合,拿出切实管用的举措,从源头上、关键处防范可能产生的重大安全风险,并通过加强与国际人才交流合作,共同探寻新型工业化背景下的应急管理之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安全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詹承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滕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
编辑 | 高诗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