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科研 > 学术视野 > 正文

我院教授邓丽芳、博士研究生陈露露在《人民政协报》发表:加强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的积极心理品质培育

【 发布日期:2024-10-24 】

加强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的积极心理品质培育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发挥着核心引领的作用。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作为解决关键技术受限问题、补齐国家急需紧缺人才短板的重要力量和依托,承载着更高的社会期待。这一群体通常具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和强烈的成就动机,在学术和实践上追求更高的目标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的特点决定了其成长发展往往面临更大的挑战。卓越的积极心理品质,包括顽强的抗挫折能力、百折不挠的品质、高度的自我驱动力及出色的问题解决能力等,是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获得杰出成就的前提和保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数据背景下新时代博士生成长困境透视与支持体系构建研究”课题组通过广泛调研发现,约60%的研究生心理健康素养存在明显不足。“抑郁”“焦虑”和“畏难”是他们最常提及的负面情绪。此外,研究生群体最迫切的需求集中在“自我管理”“科研学习”“社会责任”和“未来发展”四个方面。积极心理品质包括积极认知、积极应对和积极复原。可见,积极心理品质不仅有利于保护研究生心理健康,还应成为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显示,57.1%的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积极心理品质有待提升。这一发现表明,加强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积极心理品质培育迫在眉睫。

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的积极心理品质培育,应成为政策和学理性研究的重点。当前有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系列支持政策,主要以中小学生和大学本科生为主。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作为未来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在政策和学术研究中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首先,要提升积极心理品质在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地位。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教育利益相关者应充分认识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价值,从组织架构、实施细则、人员配置和资金支持等多个方面,做好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顶层设计与底层落实。其次,学术研究应致力于探明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需要何种积极心理品质,并探索有效的培养方法。学术研究与政策实施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

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积极心理品质培育,应创设良好的生态环境。课题组的研究表明,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来自家庭、校园、人际和社会环境的保护。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协同社会各方力量,为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宽容失败的科研生态及良性的竞争氛围。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角色,应有热爱探索、敢于挑战和不畏失败的自觉,以积极向上的模范行为影响和激励研究生。同时,研究生导师还应具备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和一定的心理育人能力。此外,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正值适婚年纪,高校也应提供婚恋相关的教育和支持,以发挥情感支持对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积极作用。

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的积极心理品质培育,应强化积极的体验并提供更多更有力的支持。首先,要教会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掌握负面情绪调节的知识和技巧。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的探索工作常常面临高度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实验失败、调整课题目标等更是常见的挑战。要针对他们的成长需求,研制系列简明实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主题讲座。要结合现实问题,将日常育人工作与心理教育工作紧密结合,采用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培养其积极的心理品质。研究生导师应引导他们勇敢探索、从容应对复杂变化,并采用正面反馈、合理归因和正视失败等激励策略,强化他们的积极体验。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非智力因素对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的未来发展尤为重要。积极心理品质培育为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方向。如何提高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积极心理品质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配度,应成为教育界关注的重点。

(作者邓丽芳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主任;陈露露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