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宝富,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严凰、博士研究生欧阳蕾对本文亦有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群众工作要注意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只有将心比心,才能换取真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良策。”党员干部只有经常与群众换位思考,才能真正把自己摆正位,把工作做到位,把问题解决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近代西方以泰勒和法约尔等为代表人物的古典管理理论也强调换位思考的重要性。进入新时代,换位思考对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有重大意义。但仍有不少干部对换位思考缺乏清醒认识,在实践中更是脱离群众,大搞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为此,需在理念和行动上强化换位思考,让其成为领导干部的必修课。
在理念层面强化领导干部的换位思考
在理念层面上,领导干部换位思考应包含公私之间、官民之间、上下级之间换位思考等基本内涵。
一是换位思考“公”与“私”。“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公者,以维护国家和社会利益为核心;私者,以谋求个人利益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公、私如天平之两端、标尺之两极,私多则公少,公多则私少。为政者,若公心至上,将国家与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做到“公烛无私光”,则会益国利民,惠泽一方;若私心至上,将一己私利置于国家与人民利益之上,只想“废国而向己”,势必蠹国殃民。公私分明是为官从政最基本的原则和道德底线。
然而,现实中总有少数领导干部混淆了公私之间的楚河汉界。公车私用者,用起公车得心应手,肆意驱驰,何曾在意跑了多少路、耗了多少油、排了多少气、违了多少章?换位思考,若是用私家车,想必也会对公里数和耗油量争短论长、斤斤计较;公费宴请者,挥霍公款时大有“千金散尽还复来”般的豪气阔绰,恨不能吃遍天下珍馐,仿佛少花纳税人一分钱,即是“苛待”自己。换位思考,若自掏腰包,面对高档菜肴,则也难免“囊中羞涩”;公款旅游者,借考察调研之名,行游山玩水之实,阅尽万水千山,美其名曰“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换位思考,若自行付费,面对高昂的“考察”费用,即使是不爱读书的领导,怕也是“宁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以公谋私者,花公款时,挥霍的是民脂民膏,虚耗的是国家资源;用公权时,“肥水不流外人田”,优亲厚友,任人唯亲,却不为国家和社会持筹握算,是为在公私问题上迷失了自我。
事实上,绝大多数领导干部从政前都受过党和国家长期教育培养和层层严格选拔,都心怀济世报国志向走上工作岗位。只是,在政坛摸爬滚打久了,与权力朝夕相伴,很易发生改变。权力意味着对社会价值和资源的控制。权力使一些干部享有常人难以企及的利益、荣誉、尊严和地位,满足常人难以满足的愿望,使其飘飘然,误以为“有了权力,便有了一切”,因而权力具有天然的诱惑性、腐蚀性。而人性又绝非完美无缺。权力和人性的如上特征决定了领导干部一旦内心廉洁防线失守,外部监督缺位,就很易被有心人“围猎”成功,公器私用,堕入万劫不复的贪腐深渊。每一位领导干部都应严守公私界限,在公私之间反复换位思考,提醒自己“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内省于心,外化于行,淬炼成钢铁般意志,方能不为手中权力所惑,不为眼中名利所蚀,不为心中私欲所染,做到“权重不谋私”,方不负国家使命、党的厚望和人民重托。
二是换位思考“官”与“民”。为政之道,以厚民为本。在官、民之间多一些换位思考,要求领导干部多从人民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时时处处自觉以人民利益为重。在纪录片《我为群众办实事之局处长走流程》中,北京市人社局劳动关系处副处长王林为了解民生诉求,亲自当一回送餐小哥,奔波于灯火阑珊的街头。在一秒都等不起的奔波中,体会快递小哥谋生之难,以及付出与回报的不相匹配,将从中了解到的真实情况作为政府制定劳动就业政策的参考和依据,获得了无数网友点赞。只有通过身临其境的换位思考,才能把潜藏在社会底层的心声、诉求及时转化为契合人民需要的善政良策。反之,若领导干部高高在上,缺乏与群众换位思考,则很难对民生问题感同身受,会导致工作失焦,政策失效,百姓心寒。
各级领导干部应深入基层,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亲身体验物力维艰、民生不易,方能设身处地地与群众换位思考,急民之所急,苦民之所苦。现实中,多数领导亦能不同程度上做到与群众换位思考,但也确有少数干部不注意与百姓将心比心。对公众诉求置若罔闻,尸位素餐,无所作为。政务热线是全年“占线”,无人接听;群众信访是充耳不闻,装聋作哑;听证会是逢听必涨,走走过场。对民生问题消极怠慢者,在教育、住房、医疗、养老、生态环保、脱贫攻坚等事关民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敷衍塞责,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假作为,甚至“不送礼,就不给办事”。损害、侵占群众利益者,擅自动用低保金、扶贫资金、危房改造补助金,甚至将救灾救济款、特困救助金据为己有。
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人民公仆要“为人民服务”,而非“被人民服务”,官民“鱼水关系”任何时候都不能异化为“油水关系”。事实上,领导干部本就是人民群众,受任为官是为民解忧;奉权履职是为做人民公仆。然而,少数领导干部常年浸润“官本位”思想,惯于八面威风、一呼百应,难免自觉不自觉地颠倒了“民”“官”的关系,两耳不闻民间疾苦,一心只念头上乌纱,全然漠视民生,只盼官运亨通。
三是换位思考“上级”与“下级”。领导干部需养成的第三种换位思考习惯是惯于在上下级之间换位思考。上级领导重在引领全局、身先士卒;下级干部贵在守土有责、实干担当。基层干部要守土有责,强化担当,狠抓落实,纵是“芝麻官”,亦有“千钧担”。上级领导若能以身作则,体恤下情,做到“正人先正己,律己方律人”,下级会闻令而动,积极作为,“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上行下效,勠力同心,共谋发展大局。
现实政治生活中,一些上下级干部之间的关系恶化、矛盾丛生,关键原因之一便是彼此间缺乏换位思考、互谅互敬。大搞形式主义者,安全检查时走走过场,层层把关却是层层失守;调查研究时走马观花,走过路过就当“帮过扶过”;做书面文章是“卷宗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处理日常事务是“上面千把锤,下面一颗钉”,层层加码。
大行官僚作风者,组织建设时拉帮结派,团团伙伙;选拔晋升时大搞“圈地运动”“推杯换盏,互认干亲”,提了一个个亲信,拉了一座座山头,“顺我者未必昌,逆我者肯定亡”;下派工作是“任务指标必须落实,方法手段我们不管”;大显官威是“一个巴掌也能拍得响”,骂人张口就来,打人猝不及防;下基层调研时不鲜花满地、夹道欢迎,就“大发雷霆”。
随意糊弄上级者,在大政方针上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在巡视抽查、限期整改时名改实不改;对上级指示大搞“实用主义”,合意的执行,不合意的无视;脱贫攻坚时“爱惜国库”,搞“数字工程”,将民生疾苦篡改为粉饰太平的虚假数字,接待上级检查时却“挥金如土”,仅“材料美容”一项就能花几万,甚至十余万;在城市建设上,搞“花拳绣腿”“形象工程”,斥巨资专门打造领导“可视范围”内的地标景观,“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但在改善民生时却“朴实无华”,坐视村民喝不上干净水、用不上照明灯。
以上压下者,搞起形式是“闭塞眼睛捉麻雀”,摆起官威是“牛不喝水硬按头”;以下乱上者,闻令不从是“死猪不怕开水烫”,弄虚作假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上级既不为下级考虑,下级也难打心底替上级分忧。既然如此,则上下级之间当然会离心离德,无法换位思考。
事实上,上级领导过去皆为下级干部,下级干部未来或将成为上级领导。二者既在身份上相互转化,就理应换位思考、同心协力。“爱人者,人恒爱之。”上下级领导干部均应养成换位思考的好习惯。上级领导既要善体下情,关心、爱护基层干部,又要率先垂范,使“有材者竭其力,有识者竭其谋”;下级干部既要从大局,听指挥,又要“位卑未敢忘忧国”,知责思为,方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在行动层面强化领导干部的换位思考
让干部换位思考落在实处,不能仅限于理念上“坐而论道”,更应在行动上“奋而行之”。公私、官民、上下级三个层面的换位思考既应是领导干部必修的“理论课”,也应是其必修的“实践课”。
一是公私之间换位思考的行动路径。领导干部践行“公”“私”之间的换位思考,应从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的顺序出发。首先,坚守公私分明的底线。分清公私界限是为官从政的“最低门槛”,领导干部须明确公私边界,做到“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公私分明、坚守底线,自然公正廉明、不以私爱害公义;公私不分、混作一团,易致贪污腐败、以权谋私。“为政以廉为首”,不捞不占、两袖清风本是领导干部分内之事、应尽之责,“清官”从不该是对官员队伍的“奢求”,莫以“底线”作“顶线”。在落实“公私分明”的行动路径上,党和国家业已明确“底线思维”,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老虎”“苍蝇”一起打,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问题与不正作风,力促各级领导干部分清公私、守住底线。
其次,培养先公后私的基本操守。在公私分明基础上,摆对公私的先后顺序是为官从政的“行事准则”。领导干部不能仅站在“底线”上,虽“不伸手贪腐”却也“不动手作为”,应在“底线”之上做到先公后私、先国后己。“先公后私、公心至上”,并非要求领导干部“以公灭私”“存理灭欲”,而是在公共事务领域为公、私分出先后上下,将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放在首位。领导干部不仅要做公私分明的“清官”,还要做以公为先的“好官”。在落实“先公后私”的行动路径上,要大力开展全民性“公义观”教育,将公私之间换位思考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公民先公后私的认知观念,使其春风化雨,深入人心。
最后,不懈追求公而忘私的崇高境界。“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是换位思考“公”与“私”中的“至公”,是从政的最高境界。在公私分明、先公后私的基础上,领导干部应向“公而忘私”的目标不懈探索。“公者千古,私者一时。”雷锋、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等践行者均印证了“唯有公者留其名”。这些大公无私者之所以能在“底线”与“操守”之上做到“至公”,是因“常将一己作世间公共之物。”一人之私己融入万人之公,因而能公而忘私。对这部分领导干部,“公”要为“私”换位思考。“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在推动“公而忘私”的行动路径上,要关爱体恤奋战在一线、公而忘私的领导干部。一些扶贫干部、救灾干部舍小家为大家,工作超负荷运转,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党和国家要及时关心其生活、健康、安全,对牺牲者要给予体恤、帮扶、慰问。做好宣传表彰,讲好英雄故事。
二是官民之间换位思考的行动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官民关系”的论述中,数次强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领导干部践行官民之间的换位思考应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一方面,确立以民为本的宗旨和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从政的核心要义,领导干部应增强“民本位”意识,祛除“官本位”顽疾,正确回答“为了谁、依靠谁”问题。所谓“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强调的即是领导干部要贯彻群众路线,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落实“以民为本”理念可根据领导干部职业发展周期进行规划。在选拔聘任阶段,注重建立“选贤任能、选仁任德”的用人导向,在衡量个人能力基础上,加强对“以民为本”观念的考察。在干部选拔任免的笔试、面试、政治审查环节中直接、间接甄别其是否具备换位思考官民关系的意识与能力,力争在源头上选任更多体恤民情者。采取“限期基层锻炼”的形式,或是“定期体验式调研”制度,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基层,深入民众,深入实际。
另一方面,以广集民智为推进工作的基本方法。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是为官从政的良方善策。“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大愚误国,皆因好自用。”各级领导干部应集思广益,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群众呼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只有让人民群众真正加入到国家治理中来,才可有效避免听证会无人报名、政务网站无人问津的情况,实现社会治理“官民两头热”。落实“广集民智”,可采取“广铺言路,民意入策”的方式。前者为征求民意提供必要的“载体”,信访平台、听证会议、政务网站、服务热线等用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后者为采纳民意提供最终的“反馈”,在政策呈现上凸显出对民智的汲取与吸纳,以杜绝“耳朵听,手不做”等自我陶醉式民意征求方法。
在换位思考“官”与“民”的关系中,除以上两方面“官”为“民”换位思考外,现实中也存在“民”为“官”换位思考的情况。只有官民互谅,才能举国同心、群策群力。国家治理尤其是基层国家治理往往情况复杂,问题繁多,官民因意见不一而产生矛盾时,需依法依理沟通协调。领导干部遇到这种特殊情况时,对确有矛盾者,应沉着应对、积极作为,建立有效的民意表达渠道,妥善化解矛盾纠纷;对无理取闹者,应坚持原则,依法依规处理。
三是上下级之间换位思考的行动路径。要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支持下级干部。上级领导为下级干部换位思考应重在以身作则、善体下情。首先,养成以身作则的工作习惯。以身作则是上级领导践行换位思考的必然要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级大搞形式主义,下级不免弄虚作假;上级行官僚作风,下级会亦步亦趋;上级纵情享乐,下级会投其所好;上级兴奢靡之风,下级会挥霍无度。上级领导应严于律己,率先垂范,带头“走正道”“做正事”,形成“头雁效应”。
其次,培养善体下情的工作作风和能力。在现实工作中,下级干部难免权小责大,负重过多。上级领导对此应给予体恤,减少层层加码、文山会海,改进督查考核方式,为下级松绑减负。
最后,要守土有责、造福桑梓,为官一方就要造福一方。下级为上级换位思考重在听从指挥、担当有为。一方面,强化听从指挥意识。“上有所令,下有所行”是落实政策的根基,下级干部须认清自身是全局中的一部分,把握大局,看齐方向,听从指挥,闻令而动,令出行随。另一方面,强化担当有为精神。下级干部常居贯彻落实上级路线方针的“第一线”,是完善国家治理的“排头兵”,应知责思为、实干担当,守土有责,以期“保一方平安,强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是下级守土尽职的至佳诠释,也是其对上级至真的负责和至美的换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