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科研 > 学术视野 > 正文

我院院长蔡劲松在《人民政协报》、《经济日报》发表文章

【 发布日期:2022-08-23 】


我院院长蔡劲松于2022年8月6日在《人民政协报》(“华夏·翰墨”版)发表文章。全文如下:




赓续中国画独特精神文化标识的审美力量

蔡劲松


中国画作为中华文明根脉体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参天大树的“花朵”,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人文特质与审美意涵,其当代传承转化与创新发展,理应根植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土壤,自觉融入中华文明历史和艺术文化探源历程,在总结归纳其发展逻辑、本质特征基础上,发掘、提炼和赓续中国画作为独特精神文化标识的艺术审美力量,赋能新时代美好生活与文化强国建设。

一、在中华文明探源中把握中国画的发展逻辑

人类文明发展史一定内蕴于历史的真实中,随着时间、空间的变换,人们的认识和解读也在不断变化、不断深入,呈现出多样性和纷繁复杂的面貌。客观而言,寓于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历史长河的中华文明,同样也寓于人类文明进步的阔大场景中。由此,在应时处变中不断积淀、升华的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镌刻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其发展轨迹中沉积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涯无边际的独特精神标识。作为这种独特精神标识的重要文化艺术形态,中国画从一诞生起,就打下了中华传统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烙印,蕴含着丰厚的艺术精神滋养,承续着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艺术审美精华。因此,当下探讨中国画创新之道,必须坚持在中华文明探源的过程中,以科学的态度、客观的原则、艺术的准则梳理中国画生长的辙痕与发展逻辑,从历史的本源中寻求中国画发展的规律,坚守文化根脉、艺术基因,坚持古今贯通、守正创新,探究并发挥其独有的美学思想源流及审美力量。

从逻辑缘起看,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发端似乎都可归宗于古早时期的艺术萌芽,虽然原始社会时期的中西绘画都源于生活、来自实用,但中国绘画在长期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却呈现出迥异于西方绘画的典型风貌及特征,根本上是由于中华民族与世界上其他民族对世界的认识和客观规律的理解存在着文化上的差异。从逻辑展开看,中国画的发展一直恪守中华哲学思想和传统文化体系框架,儒道释学说及其思想渊源对中国画的影响根深蒂固,中国画以特殊的审美图式展现人们对现实世界和自然世界的思考,同时融入中华哲学与艺术文化发展框架中,无论传统审美模式的形成、审美趣味的演变还是审美理想的建树等等,都是中国画呈现道、志、意、德等传统哲学观念及中华美学思想载体的重要例证。从逻辑旨归看,中国画紧紧围绕人与自然这对关系范畴,以人的精神领域和自然生命法则为核心,历来突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注重穷神变、测幽微,探求化虚实、辨形神,重视崇德尚艺、修身养性,强调艺术审美成教化、助人伦等作用,营建了中国传统绘画造化自得、含道映物、澄怀味象的独特艺境。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中国传统绘画客观上陶冶了中华民族的群体文化心理,同时也滋养着民族精神,凝聚着人们的生命情感,成为寄托中华民族深沉哲学思考的精神文化与艺术审美标识。

二、在文化传承创新体系中厘清中国画的品格定位

应当看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和艺术发展话语体系中,我们对中国传统绘画的认知与理解观念纷呈、创见颇多,然而也时常含糊不清、充满歧义。“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画置身中西文化交流与碰撞的激流中,在国粹化、改良化、调和化乃至全盘西化等多重争论中自我革新,步履维艰、蹒跚前行。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全球科技变革视域下的数字技术、移动互联网、虚拟现实及人工智能新兴技术迅速崛起,全面介入社会建设和人们日常生活,对全球文明文化发展包括中国画的创作及传播产生了深远而复杂的影响。在此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在当代文化传承创新体系中,反思和探讨中国画本身具有哪些文化特质,具有什么样的艺术特征、功能和品格。

其一,从艺术及其社会关系的维度看,中国画的一个典型特点是十分注重其艺术审美的社会功能,更强调会意、表意、写意,而不是单纯强调程式与形式。如果把延绵不断的中华文化看作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中国画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体系中绚丽绽放的“花朵”。那么,这些“花朵”的实质就是中华美学精神最为生动的文化表意,反映了中华文明根脉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艺以载道”。其二,从艺术及其创作本体的维度看,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特色是注重形神与气韵,讲求以生命体悟、文化感悟的精神贯穿艺术创作及赏析始终。“创作者以立意、传神、韵味、吸引、生动作为最高标准;而欣赏者要得意、会心、体悟、回味无穷”(楼宇烈先生语),因而中国画的创作及传播,附着于更广义的文化层面和精神范畴,其艺术范式具有一种启迪心灵的精神标识及内涵特质。其三,从艺术及其风格品格的维度看,中国画深深地根植于中华文化的肥沃土壤,呈现的是历经中华文明塑造的独树一帜的人文精神和艺术品格。历朝历代,中国画创作不仅是文人雅士们的文化行为,也寄寓着当时人们对现实世界之外“第二自然时空”的人文扩展与精神联想,是人们明志抒怀、谈性怡情、滋养文心的重要手段。由于深受中华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使得中国画的艺术观念和美学风格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为根据和前提,一方面内蕴着中华文明的诗性智慧,以诗品、画品、人品的高洁恪守中华艺术之本真,以诗心、文心、慧心的纯净传递中华人文之精神;另一方面具有非凡的超越品格,即对生命自然的超越、对现实世界的超越、对描绘对象的超越、对图式符号的超越,映射的是一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审美格调,同时也反映着中华民族“超越自我、知行合一”的审美理想与心路历程。

三、在文明时空坐标中构建中国画学科及传播体系

在历史的长河中,艺术创作与艺术传播体系都是一个漫长的建构过程,中国画也不例外。在世界文明时空坐标和中华文明发展的宏大视域中,考察中国画的传承、创新与发展,应当逐步完成从了解碎片化的画迹到全面梳理系统性的画史文化根源、演进格局及艺术审美生产趋向的转换。因而,我们讨论当代中国画创作及传播话语体系,必须基于整个文明时空坐标中艺术发展方位,把握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找寻中西、古今艺术创造的各自特质和时空差异,把中国画的人文精神内核和艺术审美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让新的中国画创作赓续传统又不失创见,所谓“汲古纳新、返本拓新”,以构建不断完善的中国画创作及传播体系传承弘扬新时代中华美学精神,丰富当代艺术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适应社会文化建设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一方面,要着眼于推进中华文明发展和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加强中国画学科话语及创作体系构建。从中华民族历史演进实践看,中国式的发展道路蕴藏并夯实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传承创新在当下国家治理体系中,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文化自信成果,有力保障支撑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画为心迹、诗赋心声,中国画以其独有的存在形态发挥着崇敬自然、追问生命、寄托精神、审美向善等功能,将形而下的物质世界与形而上的生命精神世界有机连接起来,对山水、花鸟、人物等对象赋予审美构型,深化了中华美学领域的艺术品格和精神慰藉的意义。说到底,中国画作为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品格最为典型的艺术载体,已成为一个时代文化繁荣的重要表征,当下更应如此。因此,必须进一步推进中国画学科话语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哲学学科门类下的美学学科、艺术学学科门类下的美术学学科与民族文化学、传播学等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深度交叉融合,适时推动设立“中国画学”交叉学科方向,在中国画史论、创作规律、文化传播途径等领域展开学术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

另一方面,要站在人类文明互鉴的立场,加强中国画传播话语体系构建。中国画是一种具象的文化标识和艺术产品,其中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具有中华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根本特征,能够让受众生动地了解中华文化的根与魂,理解中华文明特有的审美意涵和文化品格。因此,要做好中国画对外传播“谋篇”与“布局”的顶层设计,探索实施新时代中国画对外传播工程,更清晰地概括和传递中国画的传统文脉、精神内涵、文化价值和审美力量,把讲好中国画故事、切实提升中国画的国内外传播效能,作为扩大中华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展示中华文明独特魅力的重要途径。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公管学院院长、教授,国家级人才计划哲学社科领军人才入选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本文摘自:http://dzb.rmzxb.com.cn/rmzxbPaper/pad/con/202208/06/content_28949.html)








蔡劲松院长于2022年8月11日在《经济日报》(理论版)发表文章。全文如下:


科技创新为什么要搞“揭榜挂帅”

蔡劲松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要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要不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尤其是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创新攻关的相关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完善科研任务“揭榜挂帅”、“赛马”制度,实行目标导向的“军令状”制度,鼓励科技领军人才挂帅出征。“揭榜挂帅”,简言之,就是把需要的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张出榜来,英雄不论出处,谁有本事谁就揭榜。那么,科技创新为什么要搞“揭榜挂帅”?

“揭榜挂帅”是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的现实需要。长期以来,我国科技领域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仍面临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引领性原创成果不足、关键科技领域存在技术受限问题等多重挑战。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只有充分发挥制度优势、优化创新机制和发挥创新主体的积极性、能动性,才能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是新时代完善我国科技创新体制的现实需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作出部署,提出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给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推行技术总师负责制,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总的来看,实行“揭榜挂帅”制度是针对科技发展战略重大问题和基础研究、核心技术薄弱环节,采取的科技创新举措,有利于激发科技创新主体和广大科技人员的创造潜能和创新效能,从而提高科技攻关的质量和效率。

“揭榜挂帅”是实现重大科技突破的有效路径。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建设科技强国的内在要求。灵活高效的科技体制和治理体系,是促进科技创新特别是关键科技领域发展的重要保障。需要看到的是,当前我国科技领域重大决策在部署落实、形成合力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重大项目立项和管理等缺乏前瞻性、系统性、引领性的顶层设计,项目运行管理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复、低效等情况。作为一种新型、灵活、高效的科技创新组织模式与机制,“揭榜挂帅”制度重在激励有能力、有担当的科研创新主体或团队领衔承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重点任务,有利于发现、依托和整合最具优势的创新单元,更好地推进科技自立自强,非常契合当下提升科研项目管理效能、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实现重大科技突破的需要。

“揭榜挂帅”有利于实现“蓄势领跑”与“攻坚竞跑”。当下,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我们要想抢占国际科技制高点,在世界上拥有科技创新话语权,科技体制改革乃至重大科研项目管理改革,都应从目标设计和问题解决等角度出发,为应对全球科技竞争作出相应调整。一方面,应突出系统性、多元化和高效能,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同联动治理的制度体系。“揭榜挂帅”制度有利于破除固化的科研圈子、论资排辈和条条框框,通过“悬榜”“评榜”“揭榜”等公平公正公开的过程,给予揭榜者、中榜者高度的自主权,使其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科研创新工作本身,做到“蓄势领跑”。另一方面,应突出跨地域、跨领域、跨学科、跨机构、跨团队,通过科学设立、公开征集、发布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需求,吸引有实力的多方创新主体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立项攻关,同时实行项目全过程、全链条阶段性考核、竞争性淘汰,提高立项项目的执行效率和创新效能,通过“攻坚竞跑”,推动科技进步和成果转化。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


(本文摘自:https://proapi.jingjiribao.cn/readnews.html?id=272524)



( 朱婧雯/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