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科研 > 学术视野 > 正文

我院院长蔡劲松、党委书记王琪全、副院长任丙强、副院长陈文博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文章

【 发布日期:2022-10-06 】


新文科视域下公共管理学科构建与人才培养——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

蔡劲松 , 王琪全 , 任丙强 , 陈文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摘要:新文科是中国开创新时代高等文科教育创新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新文科建设视域下, 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和高质量人才培养面临着诸多机遇、问题和挑战: 新科技革命与公共管理高度融合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新历史节点与公共治理新使命高度契合带来的新问题、全球化格局与困境对公共管理提出的新挑战等。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 对理工见长高校"交叉渗透、涵育创新"的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理念和发展目标、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大类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与路径举措进行探讨。提出, 面对新时代新文科建设的整体性创新趋向, 中国公共管理学科构建应以回应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 坚持特殊性与普适性相结合、公共价值与公共实践相结合, 将多学科交叉和新科技方法融入学科建设与高质量人才培养之中, 从"外延式发展"调整转变为强调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特色凸显、技术赋能、实力增强的"内涵式发展"。

关键词:新文科 公共管理 学科建设 人才培养 机制创新


一、问题的提出

新文科建设是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有益探索,重在构建中国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与人才培养体系,以学科的变革、调整和优化建设满足新时代、新趋势和新需求。新文科概念最早由美国西拉姆学院于2017年提出[1],其主要内涵重在针对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促进传统文科专业重构重组,强调不同文科专业的学生打破专业课程界限,进行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培养,进而探索文科教育模式创新。

当代中国,新时代、新形势呼唤高等文科教育创新式发展[2],因此新文科建设的启动与推广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2018年10月,教育部决定实施包括新文科建设在内的“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0年工作要点提出,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的“四新”建设。近些年,高等教育界普遍认为,新文科建设应侧重紧扣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新实践和科技革命新进展,不断适应知识生产交叉融合的趋势,立足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需要,加快推进中国化的新文科学科体系构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

在此背景下,新文科作为新形势下对传统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以及主动拥抱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和挑战的“先手棋”[4],是中国开创新时代高等文科教育创新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这也意味着,新文科建设,即“文科的新要求”和“新的文科建设”,一方面,应坚持“立德树人”的内核,凸显文科的育人本质;另一方面,要着力促进“文科中国化”(即聚焦中国实践、解决中国问题、构建中国理论),塑造文科学科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二、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构建:机遇与挑战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就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这都为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和教育创新带来了历史性的新契机。公共管理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起源于西方,但在各国的实践与发展中,形成了与各自治理实践密切结合的不同国别特点[5]。经过30多年的建设发展,中国高校已成立了百余所公共管理学院,设立了1 000余个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硕士学位授权高校250余所,博士学位授权高校56所,本硕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中国公共管理学科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公共政策、行政管理、社会保障、教育经济与管理、公共卫生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应急管理、数字治理、全球治理等二级学科及特色方向领域取得了“科研+育人”双重进展,学科体系、学术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建设、智库服务等各方面成就卓著。

当下,公共管理学科作为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创新理论和研究范式,融入本土实践,进而不断提高中国公共管理实践的效能,服务国家和社会治理。近年来,中国公共管理学科不断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公共行政及政策科学的有关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聚焦中国现实公共管理问题和全球治理难题,逐步确立了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科内涵、学科边界、建设口径与理论框架,为国家和社会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智力和人才支撑,已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力量[6]。

但是,公共管理学科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战略需求是一项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时,公共管理学界面临着诸多机遇、问题与挑战。一是新科技革命与公共管理高度融合化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如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虚拟现实技术、5G等新技术赋能公共管理,推动其研究问题、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的迭代更新。二是新历史节点与公共治理新使命的高度契合带来的新问题,如改革开放40多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来中国治理的历史经验与制度模式;在新时代新起点上需要进一步梳理“中国奇迹”“中国之治”的奥秘,总结中国探索的世界贡献、角色与定位,围绕国家治理的战略使命,探讨中华文明的当代价值、中国本土问题的解决方案。三是全球化格局与困境给公共管理带来的新挑战,如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世界格局及国际秩序的调整剧变、世界多极化与逆全球化趋势等,引发一系列不确定因素,诸多风险挑战亟待防范和化解。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需要人们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鲜明的实践导向,不断探寻“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着眼于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把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为此,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及教育创新,必须着眼于创造更多公共价值,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更多公共政策、决策、方案与智力支撑。尤其应注重理念创新和实践探索[7],即不仅要坚持强化“本土意识、创新意识、融合意识”,促进学科交叉,探索学科融合发展新路向,同时也要坚持立德树人,拓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努力突破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和教育创新的瓶颈。

三、理工见长高校新文科建设:北航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及理念构建

当前,民族复兴、国家治理和全球变革等重大时代命题,为“中国化”的新文科构建注入了新意涵。近十年来,中国理工见长高校在推进“双一流”建设进程中,在巩固发展既有理工优势学科的同时,多重视将建设特色新文科作为提升办学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并取得了突出成效。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北航”)为例,其文科学科经过建校70年来的发展,尤其是21世纪以来的重点投入与建设,文科学科群实力显著增强,部分学科逐渐形成国内比较优势①,总体上呈现“布局适度、多元发展、特色突显”的良好态势。但是,也仍然存在发展定位不清晰、学科结构不完善、文工融合不充分、重大成果不突出、育人贡献不显著、建设模式较保守等问题,处于需要强化建设、加快步伐的阶段性发展关键期。近年来,北航提出“顶尖工科、一流理科、精品文科、优势医工”学科建设方针,为文科发展明确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新时代背景下,北航构建实施“精品文科”战略,强调“特色凸显、有所不为”,这并不意味着字面上的束缚、规模上的局限、建设上的制约,而是期望通过加大新文科建设力度,着力实现理工见长高校文科学科群发展“境界上的提升、结构上的优化、方向上的凝练、育人上的深化、使命上的担当”。理工见长高校新文科建设的总体目标,应基于其“双一流”建设远景目标,培育和打造“育人为本、文工互动、特色鲜明、贡献卓著”的新文科学科,更加突出“担当使命、支撑发展”的顶层设计,更加突出“立德树人、学科育人”的核心理念[8]。

北航公共管理学科由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以下简称“人文公管学院”)承建,目前设有公共管理博士后流动站,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教育学、理论经济学和心理学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公共管理硕士(MPA)和教育硕士(科学与技术教育)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拥有行政管理、经济学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经过数十载的努力实现了从最初的单一文科教研室向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研究型综合公共管理学院的成功转型。特别是近年来,北航人文公管学院紧紧抓住学校大力发展“精品文科”的战略机遇,始终聚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主线,坚持“交叉渗透、涵育创新”的学科建设理念,紧密结合国家需求开展前瞻性、战略性、本土化研究,逐步建成“固本强基、文工交叉、特色凸显、科教融合”的公共管理大类学科生态体系,具备建设发展成为特色引领、国内领先的一流学科的基础和潜力。

其一,围绕国家治理需求和新文科发展优化学科方向布局。立足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基础和自身特色优势,优化设置了行政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应急管理、文化传播与管理、公共经济与社会保障等目录内二级学科和自设交叉学科方向。积极推进理论创新、本土实践和新文科建设,在面向国家需求的公共政策、复杂公共管理与风险治理、多学科交叉的系统治理等特色领域,产出了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其中,2020年,北航作为全国首批设置应急管理二级学科的20余所高校之一,在国家级重大重点课题承担、特色科教平台建设和智库决策咨询获得重大批示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

其二,锚定重点方向搭建科教协同创新平台。注重以多学科、交叉型创新平台基地建设促进新文科发展。近年来,重点推进首都高等教育发展研究基地、北京市公共安全教育基地、工信部廉洁政治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协商式政策实验室、政务管理模拟实验室、教育技术实验室等十余科教平台建设,切实发挥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作用。2020年,建成“北航公共管理系统工程实验室/智慧课堂”北京市“双一流”项目平台。同时,围绕新文科建设实际,引育了一大批包括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科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北京市应急管理领域学科带头人在内的跨学科人才,支撑创新平台建设。

其三,夯实新文科拔尖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着力培养“一专多能、一精多会”的公共管理拔尖人才,促进教育教学改革,获批教育部首批新文科教改项目1项、产学协同育人项目3项。加大行政管理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力度,突出研究生学术创新和核心能力素养培育,深化思政引领、科教融合和三全育人途径,构建完善硕博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管理”质量保障体系,为实现“理想高远、理论扎实、创新唯实、致真为公”的高质量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2035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公共管理学科提质升级、内涵发展的重要窗口期和发展机遇期。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必须正视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所经历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积极回应新形势新任务对高等教育和公共管理学科提出的更高要求。众所周知,文科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基础性、互融性、体系化和长周期等特征。新文科建设是一项开创性的系统工程,基于北航公共管理学科的建设实践与经验,树立“交叉渗透、涵育创新”的学科建设理念,是贯通传统文科到新文科路径的关键。

在这一过程中,既要注重夯实基础和传统文科、应用型文科,也要重视发展新兴交叉型文科,不断深化厚实底蕴、通专融合、多维交叉的新文科学术体系与人才培养范式。促进公共管理学科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从使命驱动上来看,重在“面向学术前沿、聚焦本土实践、推进知识创新、影响公共决策、服务国家治理”;从建设行动上来看,根本在于能否“聚焦新文科、抓住新契机、适应新条件、拓展新路径”,扎实推进传统多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与新文科建设的协同耦合。

因此,面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战略需求,面对新科技革命与公共管理融合发展、新历史节点与公共管理新使命高度契合、全球治理困境与公共管理的新挑战,北航人文公管学院的未来发展愿景是:坚持“精耕细谋、精深发展、聚合协同、追求卓越”的发展战略,致力于担负“做一流学问、育一流人才、铸一流事业”的历史使命,铺就更加坚实、扎根中国的研究型公共管理学院发展之路,为人类文明进步、国家社会发展和学校“双一流”建设贡献公共管理及相关学科的基础性支撑力量。

总的来说,北航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为:坚持“交叉渗透、涵育创新”的学科建设理念,全面贯穿新文科建设思路,坚持学科优化与学科育人相结合、整体提升与重点突破相结合、需求引领与做强智库相结合这“三个结合”,扎根中国公共治理实践,推动公共管理理论创新,打造科教融合育人平台,夯实构建“固本强基、文工交叉、特色领先、科教融合”的公共管理学科生态,着力建成“理论与应用结合、基础与特色交融”的一流学科体系。“十四五”末期,学科整体实力进入理工见长高校第一方阵,行政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应急管理等二级学科的主要可比性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他学科方向及基于新技术、新需求的公共治理交叉发展领域具有鲜明特色,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以人才培养需求倒逼学科优化发展,形成创新性、引领性的公共管理学科育人新模式,使人才培养贡献力显著提升。

四、公共管理大类人才培养思路及路径:北航的实践探索

高质量人才培养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也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内涵和题中之义。有学者指出,由于当前文科人才培养模式过于细分专业领域,知识体系条块分割比较明显,导致其专业壁垒制约了专业人才的视野格局与知识储备,也限制了文科对于其他学科人才的人文素养涵育和通识教育[9]。因此,创新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文科学科的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水平和能力,理应成为新文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北航人文公管学院现有行政管理、经济学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同时承建公共管理、理论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4个一级学科。这些学科专业既具有区分度,又具有天然的关联度和整合性。尤其在高质量人才培养的体系框架下,都可以纳入公共管理大类和新文科建设视域,进行统筹协同并强化交叉融合。立足新时代新变化,聚焦以上公共管理大类专业特点,紧密对接新文科建设部署和要求,培养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求的公共管理大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已成为当前十分急迫的新命题。

为此,北航人文公管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时代高质量人才培养实施方案》精神,聚焦新文科及学校“精品文科”战略需求,研究制定了学院《新时代高质量人才培养行动计划》。该行动计划紧扣高质量公共管理大类人才培养的主题,对当前人才培养面临的不足与挑战进行了具有预见性和前瞻性的分析论证,提出了未来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框架与实施路径。

(一) 北航公共管理大类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与框架

聚焦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战略需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践行学校人才培养“强情怀、强基础、强实践、强融通”的“四强”模式新探索、新要求,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重点,以“交叉渗透、涵育创新”的学科建设理念不断夯实公共管理大类的学科育人能力,突出新文科和新历史节点下公共管理大类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与机制创新,深化“学科育人、以文化人、通专融合、科教聚合”的人才培养路径,为培育大批“一专多能、一精多会”的国家和社会治理高质量拔尖人才奠定坚实基础,提升支撑全校人文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贡献力。北航公共管理大类高质量人才培养总体思路与框架,如图 1所示。



一是坚持核心价值引领,传承“空天报国”精神。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需要,依托公共管理及相关学科特色优势资源,着力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厚植学生“空天报国”精神和“致真为公”情怀,夯实具有北航特色和烙印的文科思政创新育人体系,着力培养中国治理实践的行动者、中国公共管理理论的创新者、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推动者。

二是突出核心能力培养,强化“交叉涵育”特色。在探索“通专融合、厚实底蕴”宽口径大类新文科人才培养基础上,统筹整合校内外、院内外资源,进一步促进文文、文理特别是文工交叉和协同育人,突出公共管理大类人才在熟悉中国国情、具有国际视野、精通基础理论、掌握先进技术工具、具备创新思维等方面的核心能力构建,涵育形成跨学科、多领域的“大公共管理”知识结构与体系。

三是践行“四强”育人模式,创新“四维”培养目标。将学校“四强”模式贯穿文科人才培养全过程、各层次、各环节,树立和强化公共管理及相关学科“理想高远、理论扎实、创新唯实、致真为公”的“四维”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北航“四强”模式与公共管理大类“四维”探索的“四合统一”,即理想高远与厚植情怀的高度契合、理论扎实与强化基础的深度统合、创新唯实与突出实践的系统综合、致真为公与科教融合的有效整合。

四是发挥公共管理大类的学科优势,提升通识教育层次和水平。以创新性、引领性的文科学科育人模式支撑全校高素质人才培养,探索构建具有人文公管学院特色的通识教育模式,调动学院专任教师的积极性,面向全校开设人文公管类核心通识课程的教师占比、课程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打造一批高水平的精品核心通识课程。

(二) 新文科视域下北航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路径与举措

1. 坚持立德树人和核心价值观培育,凸显新文科人才培养新要求

人才培育本质是重新思考和探究人的培养,新文科培养更加注重知识生产和德行培养的统一[10]。公共管理人才的价值观和行政伦理等核心素养相较于其他学科更加重要,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和核心价值观塑造,是新文科公共管理人才培育最为重要的内涵之一。

一是筑牢理想信念,实现“空天报国精神全覆盖”。人才培养必须坚持公共管理的政治属性,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建立完善“三全育人”机制为关键,聚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求,突出公共管理的价值维度,充分利用北航的校园文化和历史传承,传承“空天报国”精神和红色基因,践行爱国奉献和敢为人先的价值追求。通过课程思政、党员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如支教、扶贫、救助工作等),将公共价值内化于心,使学生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并培养学生的公共管理本土化学术和实践情怀。

二是引导启智润心,实现人文公管专业课程“思政全覆盖”。充分发挥公共管理大类学科所具备的天然“思政教育”属性功能,追求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以特色课程为龙头,带动课程思政示范课群的建设,构建通识课、专业课、实践课全覆盖的“大思政”课程体系。完善课程思政制度建设,坚持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凝练、融入,以解决中国实际公共管理问题为导向,体现中国公共管理特色;聚焦课程思政教学过程建设,开展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公共管理课程思政案例教学,打造一套人文公管专业共享的课程思政融媒体资源案例库。

三是打造“三导机制”,实现“深度辅导”全覆盖。为学生同时配备通识/科研导师、专业导师和专属导师。根据学生个性化培养需求,为其配备通识/科研导师;围绕学生专业学习需要,为其配备具体的专业导师;针对学生成长困惑,为其配备专属导师。再辅之以班主任和辅导员,满足人文公管拔尖人才培养需求,践行好“三全”人才培养体系。同时,推动学院教职员工担任各级导师,构建年度优秀导师评选等制度激励,激活教职工育人潜力,营造教学相长格局与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2. 强化交叉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筑牢新文科人才培养基础

一是强化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在充分契合新文科建设背景,结合北航理工特色,继续推进和完善已经获批的行政管理专业、经济学专业建成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围绕解决复杂公共管理问题,设计跨学科的专业课程体系;围绕跨学科知识学习,促进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围绕跨学科知识运用,系统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围绕跨学科学术能力发展,构建本硕博贯通、一体化的学生科研创新机制。同时,强化特色专业方向建设。围绕服务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支撑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建设和发展,在首批设置应急管理二级学科的基础上,继续打造具有北航特色的应急管理硕博专业,突出并加强智慧应急政策、新兴技术风险治理、航空应急管理、超大城市风险与韧性治理等特色方向建设。进一步促进文工交叉、联动协作,持续深化国家文化发展与安全战略、文化治理与区域发展、文化安全风险与舆情治理、公共文化服务与政策等领域的人才培养与研究。

二是强化一流课程体系和通识课程体系建设。促进一流课程建设与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机融合,以一流课程建设带动课程教育教学,建设一批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高质量课程,提高课程教学质量。重点建设公共管理系统工程实验室(智慧课堂)矩阵,依托北航工科优势,将部分特色工科内容加入到一流课程知识体系之中,以“信息技术+公共管理+情景模拟”相互融合,打造一批具有北航人文公管特色的线下一流课程和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三是积极培育教学名师和高素质教学创新团队。积极促进教师教学发展,成立学院教师发展与教学名师培育工作组。修订完善并严格执行教师授课资格准入/退出制度、试讲审批制度,增加课程思政内容的考查要求。定期召开院级教学研讨交流会,有序支持教师参加各类各层次教学能力培训。重点聚焦公共管理、教育学、经济学、心理学等专业或核心通识课程,制订教学名师培育计划,通过个性辅导、精准培育,打造构建校级、市级和国家级教学名师后备梯队,培育造就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专业交叉融合、育人能力精湛、师德师风清正的优秀主讲教师和教学创新团队。

3. 突出公共管理实践育人特色导向,形成新文科人才培养新格局

一是突出以社会课堂为抓手的协作育人新途径。建设一批具有公共管理特色的“政产学研”人才培养合作与社会实践基地,建立完善社会课堂导师制度,探索设立社会实习的校、政(企)双导师。落实人才培养标准和需求,将人才培养探索深度融入地方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实践。继续建设拓展校外社会实习实践基地,探索和深化“政产学研协作育人”新途径,实现学生全员集体参与社会实践。探索实施“驻院艺术家/作家计划”等文化实践育人项目。

二是突出以科研竞赛为驱动的创新创业教育系统。以学术科研竞赛活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通过持续举办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为学生夯实学术理论基础、关注社会现实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平台。以公共管理系统工程实验室为支撑、以创新创业课程为基础,以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和科创活动为载体,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引导和支持学生积极参加以“挑战杯”竞赛等为代表的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业能力。

三是突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素养培养体系。坚持知识创造、智识塑造,以科学求真精神夯实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坚持以体育智、以体育心,将强健体魄贯穿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坚持向美而行、以美化人,让审美的意趣和体验启智养心;坚持以劳育人、完善自我,以深化劳动情感认同夯实劳动实践教育与职业规划基础。促进“五育并举”融入人才培养核心环节,发挥学校艺术馆、音乐厅、体育馆等文体阵地的育人作用,完善校院联动的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建设以课程教学为基础、以校外实践为重点、以创新创业为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

4. 打造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多元交融机制,拓宽新文科人才培养新视野

一是打造人才培养的多元交融机制。突出机制创新和协同育人,加强通识教育、促进通专融合,做好知行书院和学院的教育衔接,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夯实通专融合的知识基础;加强学院内部学科融合和交叉,综合行政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内在学科的课程优势,将内部学科交叉融合贯穿本科、硕士和博士培养方案;加强文理、文工交叉融合,利用北航理工科优势,加强数学、信息技术、统计学和大数据等课程实现文工交叉,突破传统公共管理知识壁垒;加强中外融通,与国际知名公共管理学院建立互利互惠的长期合作关系,实现人才培养“送出去”和“引进来”的双向互通。

二是打造特色科研课堂和公共管理案例库。全面实施“科研课堂”计划,逐步落实好选聘科研导师、实验室开放以及本科生微课题这三个项目,在实践中探索具有文科特色的科研课题建设。探索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团队形式撰写公共管理案例,发挥专业学位研究生优势,关注社会现实,将科研和社会实践密切联系起来。举办北航“公共管理案例大赛”,评选优秀公共管理案例,参加全国公共管理研究生案例大赛,推动学院公共管理案例建设。

三是打造系列科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适应新文科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推进政产学研合作,聚焦风险社会和复杂社会治理关键领域和实践难题,联合政府部门、重点行业和企事业单位,探索聚焦本土的特色公共管理大类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模式,为国家急需的公共治理关键行业领域培养输送高层次创新人才。筹措专项资金,试点设立院级新文科科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鼓励骨干教师或团队积极申报并组织实施,培育国家级新文科和科教融合、产学研等协同育人项目。

四是夯实文工交叉实验室平台矩阵建设。与北航优势工科实现深度融合,促进人文公管学院内部公共管理、经济学和心理学专业的实质性交叉互动,利用大数据、模拟仿真、机器学习等技术手段,重点打造“复杂公共治理与智慧教育技术科教协同创新平台”,构建包括智慧教育技术实验室、公共管理案例实验室、开发领导力实验室、经济学实验室、心理行为实验室在内的实验室矩阵,推动公共管理复杂体系架构建模、公共管理政策仿真、行为与认知决策实验等科研课堂活动的开展。

5. 健全人才培养治理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探索新文科人才培养新机制

一是完善学院人才培养治理体系。多层次推进院级教学治理体系科学化建设。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充分发挥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组、教材工作组、教师发展与教学名师培育等在人才培养各环节的职责和作用,坚实基层教学组织机构。强化学科负责人和专业负责人的教学发展建设职责,充分发挥专业骨干教师的积极性能动性,压实各系部中心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主体责任。

二是健全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打造学院多维度、一体化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严格落实教师授课资格准入/退出制度,强化课堂教学试讲审批制度。完善学生评教、同行教师互评、专家督导组与院系领导听课、教学研讨等构成的全方位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评教结果反馈改进机制。设计柔性激励与评估考核相结合的激励机制,突出教学质量在职称评审和人才评价中的重要性。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不断完善课程体系、教学改革、论文指导等全面保障制度体系。切实规范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环节,通过资格考试、论文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和匿名评审等制度,强化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和管理体系。

三是强化资源保障与能力提升体系。聚焦新文科改革发展实际,强化文文、文理和文工交叉涵育特色,加大与文科学科群和学校相关理工学院的资源共享、协同合作,试点探索骨干教师双聘、教改和科研项目联合申报攻关、智库重大战略咨询课题共同谋划。进一步加强学院教学条件与平台建设,构建一体化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数据联动与共享,促进学院教学科研环境人性化、资源信息化、过程制度化、管理高效化。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建设,充分发挥教师传帮带作用,探索青年教师全面发展的培育机制。鼓励教师开设面向全校的高质量通识课程,提高服务全校人文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发挥各类教改项目的导向作用,着力提升社会课堂、科研课堂的开设质量,激励教师潜心科教融合、持续实践,倡导教育教学成果质、量并重,促进教师科教融通能力的有效提升。

总体上看,面对新时代、新文科、新需求,北航公共管理大类人才培养尚存在许多不足,如新文科建设理念融入人才培养不够,教育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科布局和专业优化不均衡,交叉融合特别是促进文工交叉的途径方法有待进一步探索;适应新文科发展的高水平师资梯队建设亟待进一步充实;科教融合不够,高水平课程数量少,优秀教材和教学成果缺乏,等等。这些差距和不足,需要正视问题、补齐短板,在更新观念、调整转型、创新机制、提质升级中,不断提高高质量人才培育能力。

五、新文科视域下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及人才培养新趋向

面对新文科建设的整体性创新,“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和高质量人才培养,必然应以回应新时代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顺应哲学社会科学及新文科发展趋势,亟待从以往突出数量增长、规模扩大、空间拓展的“外延式发展”,调整到强调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特色凸显、技术赋能、实力增强的“内涵式发展”上来,着力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使命驱动的由量到质的转变,实现从多到强、从强到优的实质性转化。

一是将特殊性与普适性结合起来。公共管理作为从西方兴起和发展的学科,其价值设定和研究主题都根植于西方的知识体系和经验。而中国的公共管理研究目标在于聚焦中国实际环境,解决中国治理问题。因此,公共管理学科的“本土化”将是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和任务。同时,中国公共管理研究需在“本土化”和“特殊性”基础上,寻求公共管理的“全球化”和“普适性”,构建具有普遍性的理论和方法。只有将中国的治理经验上升为具有普适性的理论,才能够为全球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是将公共价值与公共实践结合起来。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公共管理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心怀国之大者。同时,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必须始终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让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都根植于中国大地和社会现实,为国家和社会治理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这是因为任何实践都呈现特定环境下的特殊性,虽然众多公共管理价值和理论都产生于西方,带有鲜明的西方国家公共实践烙印,但它是否具有普遍意义,或者说能否被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借鉴和运用,取决于其对中国国情和实践道路的解释性和适用性。

三是将多学科交叉和新科技方法融入公共管理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公共管理面临着新时代日益复杂的、综合性的治理难题,更加需要不同学科的知识综合,公共管理学科的内涵和外延也随之改变。新文科视域下的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应进一步加强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法学、社会学以及其他管理科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不断拓宽公共管理学科边界,探索跨学科的公共管理新议题。同时,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方法也在不断深入和改变公共管理实践,也应不断将其引入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并不断提供新的研究方法,这势必改变公共管理理论并进一步推动公共管理实践。


注释:

① 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北航3个文科学科进入A类(管理科学与工程为A,公共管理、外国语言文学为A-);2019年,北航“社会科学总论”(主要贡献学科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外国语言文学、公共管理及相关学科)首次进入ESI学科排名前1%,成为北航第6个进入ESI学科排名前1%的学科大类。


参考文献:

[1] LORI V. Designing a model for the new liberal arts[J]. Liberal Education, 2018, 104(4): 44-51.

[2] 樊丽明. "新文科": 时代需求与建设重点[J]. 中国大学教学, 2020(5): 4-8.

[3] 周星.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传媒艺术理论建构的特色与意义[J]. 现代传播, 2021(7): 109-112.

[4] 李凤亮. 新文科: 定义·定位·定向[J]. 探索与争鸣, 2020(1): 3.

[5] 何哲. 中国公共管理研究范式的重要特质[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2-05-19(1).

[6] 蓝志勇. 新科学对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和公共管理研究范式创新的启示[J]. 中国行政管理, 2021(3): 6-12.

[7] 蔡劲松. 聚焦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公共管理学科创新[J]. 中国高等教育, 2019(23): 10-11.

[8] 蔡劲松. 理工类高校新文科建设应"特色凸显、有所不为"[N]. 中国教育报, 2020-08-03(3).

[9] 郁建兴. 以系统思维推进新文科建设[J]. 探索与争鸣, 2021(4): 72—78, 178.

[10] 陈凡, 何俊. 新文科: 本质、内涵和建设思路[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42(1): 7-11.



(本文摘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35(5): 11-19.

https://bhxb.buaa.edu.cn/Jwk3_bhsk/article/2022/1008-2204/202205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