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学院动态 > 正文

中国政治学会成立40周年暨“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前沿论坛在北航召开

【 发布日期:2020-10-19 】

2020年1018日,由中国政治学会主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市政治学行政学学会承办的“中国政治学会成立40周年暨‘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前沿论坛”,在北航人文讲堂召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书记赵罡教授,北京市政治学行政学学会会长、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范文教授,中国政治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张树华研究员出席会议并先后致辞。来自首都高校和中国社科院、中科院、中央党校的近20名专家学者,围绕国家和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前沿问题、数字政府发展与治理、基层治理与社会创新、风险与应急管理、城市规划与文化治理等议题进行深入研讨交流。北航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蔡劲松教授主持论坛开幕式。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韩冬雪教授作论坛会议总结。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书记赵罡教授致辞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赵罡副书记在致辞中,代表学校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他表示,新时代我国政治学、公共管理学面临着历史性机遇与挑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许多问题的解决,都亟需政治学及相关社会科学更深切入,提出中国的解决方案。北航公共管理学科作为学校“精品文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坚持“强基固本、特色牵引、交叉渗透、聚合协同”发展思路,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科研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期待今后与大家一道,共同为国家和地方治理能力的提升作出更大贡献。


北京市政治学行政学学会会长范文教授致辞

北京市政治学行政学学会范文会长在致辞中祝贺中国政治学会成立40周年。他说,政府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主体,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主要涉及到政府制度及制度执行力的现代化。因此,推进政治学四大体系建设,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政治学会常务副会长张树华研究员致辞

中国政治学会张树华常务副会长在致辞中,回顾了中国政治学会40年历程及取得的成绩。他表示,政治学会40年来为推进新时期中国政治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后学会将致力于凝聚力量,引导实践,努力打造专业的学术共同体。中国政治学界、公共管理学界应紧跟新时代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的步伐,要在学术创新方面有更大作为,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自在、自为、自强”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

北京市政治学行政学学会秘书长宋雄伟教授主持论坛上半场

论坛上半场由北京市政治学行政学学会秘书长、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宋雄伟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张树华研究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范文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李俊清教授、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燕继荣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朱旭峰教授、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陈安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柴宝勇教授分别作论坛主题发言。

中国政治学会常务副会长张树华研究员作主题报告

张树华研究员在《世界大变局与中国政治学自主自强之路》的报告中指出,应该准确把握当今世界政治正在发生的根本性质变,面对西方鼓吹民主泡沫、进行政治扩张的世界病源式行为,中国要汲取冷战后30年世界政治的教训,用中华文明的复兴破解西方中心论、历史终结论、国强必霸论、文明冲突论,努力实现由“中国之制”到“中国之治”,用优良的制度推进国家的有效治理。

北京市政治学行政学学会会长范文教授作主题报告

范文教授在《政府治理现代化中价值取向》的报告中指出,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治理价值观念是政府治理活动的灵魂。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坚持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政府治理需要强调人本、责任、效率、公平、法治、透明等价值理念,推进服务型政府、责任政府、效能政府、公平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建设。要对广大公务员及干部深入进行科学的理想信仰及价值观教育,注重培养公共行政精神。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李俊清教授作主题报告

李俊清教授在《国家政治现代化视域下的民族问题》的报告中指出,“民族”是人类社会最为普遍的文化与政治现象之一,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几乎都自在或自觉地归属于某个民族。“没有一条国家分界线是与民族的自然分界线,即语言的分界线相吻合的”。因此,如何调适民族与民族、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大多数国家都必须面对的普遍性问题。今日中国应该在理论上清晰认知、实践中妥善施策,强化“国族”建构,提升“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燕继荣教授作主题报告

燕继荣教授在《基层治理创新的意义和空间》的报告中指出,基层治理和国家治理密切相关,危机的应对和管理,不仅需要政府的管控,也需要基层治理发挥组织力量。我国的基层治理始于上世纪90年代,目前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如加强基层党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鼓励社会组织的发展等。展望未来,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界需要正确总结我国基层治理的经验,坚持党的领导,提高基层治理的效能。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朱旭峰教授作主题报告

朱旭峰教授在《数字政府的发展与治理问题》的报告中指出,数字地球、数字中国、智慧城市等现代化概念体系推动了数字政府、数字治理的现实应用和研究发展。当前数字技术的发展应用到城市建设中的各个方面,并且在新冠疫情的应对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敏捷优势。然而数字应用在技术安全、伦理规范、法治建设、政务运行等维度亟待有效的治理机制和应对,这也是数字治理未来的诸多研究取向。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陈安研究员作主题报告

陈安研究员在《政府的风险与应急治理》的报告中指出,当前中国政府主要面临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重大传染性疾病与食品安全事故、国家安全与社会4种重大风险,且已形成“一案三制”为核心框架的应急管理体系。“一案”指应急预案,“三制”指应急体制、机制和法制。中国可以借鉴治理理论,促进治理主体多元化以应对这些风险。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柴宝勇教授作主题报告

柴宝勇教授在《中国国家治理范畴下党规的生成与逻辑作用》的报告中指出,党内法规在国家治理的层面上有着重要作用。党规发展与完善在于:在中国国家治理的要素构成中找到党内法规的结构位置,深化党内法规的政治学基础理论;兼顾党内法规的理论和实践,以理论助推党内法规的清理、修订和编制。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流程可以依照“立规—执规—守规”的步骤性不断完善、做到有章可循。党规的发展将使中国国家治理制度更加完善,中国自觉、中国自信、中国标准与中国学派才真正有其本质性内涵。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公管学院副院长任丙强教授主持论坛下半场

论坛下半场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公管学院副院长任丙强主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胡象明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章文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何艳玲教授、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姜玲教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肖立辉教授、首都经贸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张国山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公管学院院长蔡劲松教授分别作论坛主题发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胡象明教授作主题报告

胡象明教授在《应对新冠疫情机制及其对国家治理模式变革的启示》的报告中指出, 为有效控制疫情,我国建立了党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包括统一领导、快速决策、靠前指导、集中优势资源、及时发布信息、科学应对、全民动员、多方参与等机制,实践证明这个机制是有效的。应对疫情的有效机制,必然会促进我国治理模式变革,有助于推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章文光教授作主题报告

章文光教授在《产业扶贫对产业兴旺的启示》的报告中指出,在乡村振兴阶段,产业兴旺要汲取产业扶贫的经验教训,围绕一个目标——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提升两种潜力——农业生态潜力和人力资源潜力,推进三维创新——制度、组织和技术创新,实施四项策略——“集约化策略”“生产多样化策略”“收入多样化策略”和“综合策略”,破解五大难题——产业融合、产业升级、产业生产模式创新、产业市场化和产业支撑完善。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何艳玲教授作主题报告

何艳玲教授在《国家治理的微观基础:再讨论与再定义》的报告中指出,认识社会的结构化属性,是国家治理的微观基础。当下我国主要存在三种结构化力量,即市场化(城市化)、全球化、互联网化。其中,互联网化正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结构属性。在此背景下,必须要重构国家治理和社会体系之间的关系,使治理的微观基础适应多元性、异质性、流动性的社会。我国地方政府在这方面已取得了初步进展,表现为:改变政策制定逻辑应对开放性;形成有效的公共辩论利用开放性;通过社会创新拓展想象力建构开放性。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姜玲教授作主题报告

姜玲教授在《五年规划与国家治理》的报告中指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交汇点,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全球治理体系完善、新冠疫情冲击,研究“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报告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编制实施的十三个五年规划,对五年规划的功能定位、本质作用、自身变革、内容变化、机制变化进行了回顾,对“十四五”规划要重视的442结构以及若干均衡关系进行了分析,并从编制实践中面临的若干“困境”场景出发,对治理能力提升导向的规划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肖立辉教授作主题报告

肖立辉教授在《基层治理中党建融合的实践形式及其价值》的报告中指出,在基层治理过程中融合党建,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基层党建工作力量的融合,也就是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层级、不同区域的基层党组织的力量融合与整合,其实践形式主要是各种类型的党建联合体,以非建制的方式实体化运作,是对起着基础性主干性的建制党组织发挥作用的一种有益补充;二是基层党建工作与基层治理工作的融合与整合,其实践形式就是党建统筹引领治理,将各类治理资源吸纳到执政党的执政体制之中,从而促进党建与治理的资源整合。

首都经贸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张国山教授作主题报告

张国山教授在《市场监管的历史逻辑与机遇》的报告中指出,综合性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模式是由中国的历史逻辑和现实发展阶段与国情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监管已经走过了传统监管、规范监管、现代监管的过渡阶段,正处于现代监管的加速推进阶段。十八大以来政府“放管服”改革以监管制度为核心出台系列举措,突出了监管的职能地位,打造了“放松规制”的中国方案,将监管制度推上了系统化和科学实践的轨道,迎来了监管改革成就的辉煌期,同时,也是监管理论研究的最好机遇期。作为政府五大职能之一,市场监管职能的研究最为薄弱,呼吁学术理论界投入监管研究,推动学科建设,为监管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贡献力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公管学院院长蔡劲松教授作主题报告

蔡劲松教授在《城市文化治理之道》的报告中指出,文化治理作为促进一流城市建设的重要途径,重在突出治理过程的文化向度、提升治理目标的文化蕴含与品质。新时代城市文化治理应树立“培育核心价值、激发文化动力、促进协同协调、塑造城市品格”的新思维,探索“理念更新—机制创新—治建结合—创意营造—打造格局—传递价值”的内在逻辑,从加强城市文化治理顶层设计、构建一流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宜居优美的城市文化景观等方面,着力提升文化治理效能,为城市发展打下深刻的文化烙印,赋予城市更长久的文化驱动力和生命力。

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韩冬雪教授作会议总结

2020年正值中国政治学会成立40周年。作为国内政治学界与中国政治学会的一次学术交流盛会,本次论坛的举办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持。

(朱婧雯  文/王远程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