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科研 > 论坛讲座 > 正文

人文公管学院举办第15期博士研究生学术沙龙

【 发布日期:2024-10-12 】

9月26日下午,人文公管学院第15期博士研究生学术沙龙在北航公共管理系统工程实验室/智慧课堂举办。本期沙龙由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博士生彭舒新、应急管理专业博士生刘聪进行学术分享,李健教授、杨磊副教授担任点评嘉宾,专职辅导员夏文静以及来自不同专业的在读博士生参加。

彭舒新做题为《数字技术赋能下的基层监督转型:从“协同治理”到“价值共创”——基于L区案例的分析》的分享。她聚焦数字技术在我国基层监督转型过程中的作用机理,以L区在基层政府投资工程领域建设的廉政风险防控数字孪生“盾”项目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运用协同治理理论和价值共创理论,构建了基层数字监督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包括搭建机制、价值共创、切实赋能、结构优化四个维度旨在揭示数字技术赋能下基层监督转型的内在逻辑。研究发现,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基层监督体系得以构建协同机制,通过优化基层监督的治理结构,为多元监督主体提供实质性赋能,最终促进基层监督模式由“协同治理”向“价值共创”逐步演进。

刘聪做题为《何以打好“常规+运动”的“组合拳”?》的学术分享。他基于常规治理和运动式治理两种国家治理模式的分析,聚焦某市大气污染治理问题,从“结构-过程”视角切入,构建“常规+运动”双规耦合的治理分析框架。研究发现,第一,该市大气污染双规耦合治理的驱动力主要源自四个维度:环境问题倒逼与发展模式转型、理念共识达成与治理经验积累、领导关注集聚与政府注意力聚焦、民意表达与公众需求驱动;第二,该市大气污染双规耦合治理的运作机制概括为四种模式:条块弹性适应机制、主体结构协同机制、资源统筹调配机制、以及综合监督激励机制。通过对该市大气污染治理演进过程的系统性分析,研究回答了“缘何耦合”与“如何耦合”两个关键问题,以期为环境治理贡献智慧经验。

对于彭舒新的研究,李健首先肯定了研究内容的完整度,建议进一步梳理案例材料的内在逻辑、完善案例分析的结构框架和整体脉络,研究的理论基础和话语体系应当紧密契合公共管理的研究领域。对于刘聪的研究,李健首先肯定了文章叙述的逻辑结构,建议完善一般性的研究框架,深入挖掘案例背后的分层机理。

对于彭舒新的研究,杨磊首先肯定了研究选题的视角,建议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有机结合,深入分析现有维度的逻辑关系,增强研究的理论深度和系统性。对于刘聪的研究,杨磊首先肯定了论文撰写的规范性,建议进一步阐释理论框架的要素内涵和内在联系,并增加理论对话和研究贡献等内容。

两位汇报人的精彩分享引起了大家的研究兴趣,老师们的精彩点评启发大家深入思考,本期博士研究生学术沙龙圆满结束。